![]() |
發佈時間: 2022-10-2 15:32
正文摘要:【焰口】 第三個,焰口。焰口這個詞容易讓人產生誤會。我最早接觸是在1990年的冬天,當時就誤會了。我和大學的同學,在學校吃了年飯就跑到廣濟寺去過年。在廣濟寺住了幾天後準備回學校,寺裡的師父留我們說,你們可以多住幾天,過幾天要放焰口。我心想放焰口就是往天上放焰火吧,沒有什麼意思,就回學校了。 事實上“焰口”這個詞,有好幾層藉代的意思。它淵源於《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》,在這部佛經裡講到焰口的緣起:阿難尊者有一天在外面打坐,突然看到有一個餓鬼在他的面前。這個餓鬼肚子很大,喉嚨很細,口裡吐著火焰。餓鬼跟他說,你在這兒坐,不要得意,過幾天你死了以後,也跟我一樣。 阿難尊者聽到這個怕了,趕緊去找佛,問怎麼辦呢?怎樣才能救這樣的眾生呢?佛陀就講了焰口施食的法門。追根溯源,焰口這個詞原本是指餓鬼的口裡吐出火焰,進而用焰口指代餓鬼,再進一步地用“放焰口”指代幫助餓鬼脫離痛苦的佛事儀軌。 放焰口的儀軌屬於佛教的密部,金剛部。在唐開元年間,由不空三藏法師翻譯到漢地來。雖然唐密在漢地的傳承中斷,但是放焰口的法本,卻在漢傳佛教的寺院中代代相傳,綿延不絕,直到今天。我們在放焰口的儀軌中,可以看到很多中國的祖師,還有文化名人,比如東坡居士參與撰寫的一些內容。放焰口的法本辭藻華麗,非常有概括性,把人生的一切都涵蓋在其中。其核心內容是以幾個真言加持食物和水,來解除餓鬼的痛苦。 注意,所有的佛事儀軌,它有外在的含義,也有內在的含義——密意。那麼放焰口的密意是什麼?就是我們眾生生命中最大的痛苦是什麼?其實就是飢餓、飢渴,精神的飢渴、物質的飢渴。再用一個詞來概括是什麼呢?就是貧乏;其實更精準地說,不是貧乏,而是貧乏感。有人有一百億的資產,他也覺得不夠。注意,這也是貧乏感。不要以為有一百億資產的人就沒有貧乏感,也許他跟你我一樣,跟街上的一個乞丐一樣,他也有貧乏感,總覺得自己佔有的不夠。 所以餓鬼的這種狀態,描述了眾生生存的普遍處境,這種處境會表現在我們的生理上,也會表現在我們的行為、精神、情感上,表現在我們世俗的各種奮鬥背後的內動力上。有的人奮鬥就是為了解除這種貧乏感,結果奮鬥一輩子,貧乏感也沒有解除。 放焰口的法事,就是要幫我們解除這種貧乏感、飢渴感。怎麼解除呢?通過一套修行的儀軌。注意,放焰口也是一個自利利他的法事,不要簡單理解為只是幫助餓鬼,其實它也是幫助我們自己。為什麼我們會有貧乏感、飢渴感,總覺得不夠,不夠,不夠……其實內涵很深哪。放焰口的密意,是讓我們變成一個富有的人,富有的人不是擁有得多,而是內心滿足。 那麼放焰口外在的含義呢?就是我們要加持水和米,讓它變成餓鬼需要的甘露瓊漿,讓餓鬼得到飽滿。同時也讓所有人道、天道、神道、阿修羅道等其他眾生得到滿足。如果我們參與放焰口的法事,懂得了其內在的密意和外在的含義,那就比較容易相應。 【水陸法會】 第四個,水陸法會。從印度佛法的淵源來說,水陸法會跟焰口有接近的地方,它也是一個佈施法門。為什麼用水陸這個詞?它描述的是佈施的對象——水陸空。水裡的、陸地的、還有空中的眾生,佈施給他們。其實我們所有的法事都是上供下施,包括了上供諸佛菩薩、十方賢聖、歷代祖師,再下施六道群靈。 水陸法會儀軌,據說淵源於南北朝梁武帝。梁武帝為了超度夫人郗氏,請志公上人一起製定了這套儀軌。約在梁天監四年(公元505年)農曆二月十五日,梁武帝在今天的鎮江金山寺,舉行了我國佛教歷史上第一次水陸法會。後來,這個儀軌在一段時間內湮沒無聞,到了唐代被一些法師小範圍地使用,到了宋代才發揚光大,到了明朝,朱元璋特別把水陸法會、放焰口這樣的佛事歸併為一類。有些寺院就專門做這類法事,尤其以南方為多,放焰口才傳承到了現在。 水陸法會是漢傳佛教寺院目前規模最大、需要的人力物力最多的一個法會。法會分很多壇,有外壇和內壇。內壇有一個儀軌,外壇就在不同的地方,僧眾分班,分別誦《華嚴經》《楞嚴經》《法華經》等很多大乘經典,念佛等等。最後所有這一切上供十方聖賢,下施六道群靈。 【齋天】 下面我們介紹一下齋天。在每年正月十五清晨,我們都要做一次齋天佛事。本來我們是三寶弟子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怎麼又弄出天來了呢?因為釋迦牟尼佛是人天教主,他不僅僅是人道眾生的教主,而且還是天道天神的教主。釋迦牟尼佛在世說的法,需要有眾生修行它;他的法要流通後世,也需要有眾生來護持。 在有些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法會中,天道眾生也參與了法會;在護持佛法的眾生裡面,天道眾生特別重要,有些天道的眾生在佛前發過願,未來將會護持正法在娑婆世界流傳。大家想一想,這些眾生髮了護法的大願,就成了菩薩;如同我們人道的某一個修行人有大功德,有大願力,有大智慧,他也和菩薩一樣。 齋天作為一個佛事,從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師依《金光明經》製定《金光明懺法》開始。我們漢地齋天的儀軌是《金光明懺齋天儀軌》,其間恭誦《金光明經》。《金光明經》這個法會就有很多天道眾生與會。在齋天儀軌裡,與會天人中,有一位很重要的護法叫功德天。當然,齋天儀軌不光是供天道的大菩薩、大護法,還要供三寶,令我們障礙消除,福慧增長。 在漢傳佛教裡面有三部重要的經,被稱為“護國三經”,護佑國家,護佑人民。哪三部呢?《妙法蓮華經》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》《金光明經》。這三部經和國家安定、風調雨順、穩定繁榮關係比較密切,所以齋天儀軌——《金光明懺齋天儀軌》不僅對我們參與的人有利,而且對國家、社會的穩定、富強有利。 【關於寺院佛事的幾個疑問】 接下來,我們講一講對於佛事活動,有的居士可能產生的幾個疑問。有的疑問前面多少已經討論過,這裡再稍微展開一下。 諸位居士到了客堂以後,了解到寺院有各種各樣的佛事可以參與,而且做這些佛事還要拿錢。有的居士可能要問了,你昨天講,跟師父相處的時候不能談買賣,但寺院裡做佛事都要拿錢,怎麼回事啊? 這裡我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。在寺院參加各種佛事,不管是齋僧、普佛,還是焰口、齋天,你們拿錢一定要自願發心供養寺院、供養三寶。要有供養心,這是供養,不是交換,這是第一個意義;第二個意義,就是你在參與法事時,都要有一種心願,希望通過這些法事得到僧眾誦經的加持,得到三寶的加持。所以你給寺院的供養,其實是你與法事、三寶之間的一種聯繫、連接,它是個緣。 僧團裡有的師父,選擇不要大家的供養,特別是晚課超薦和早課消災延壽的普佛。為什麼他們這樣選擇呢?也許是出於一種謙虛,他覺得自己的功德不大,沒有發揮什麼作用,受供養有愧;也許是一種修行角度的自我抉擇,他覺得拿了你們的供養,就跟你們的願望,跟你們要消除的業障發生了聯繫。這就相當於他本來一個人在路上走得很快,現在突然讓他拉一輛車,車上還坐了好幾個人。也許這位師父想自己一個人先走,走得快一點,力量更大了再來拉車。所以並不是所有師父都會要供養的。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,作為供養的人,我們對師父接受供養要有感謝、感恩。這個邏輯跟世俗是相反的。世俗的邏輯是我給你錢,你要感謝我,對不對?但在這裡,應該是你要感謝三寶,感謝師父接受了我的供養,讓我有機會種福田,這樣的想法才是正確的。作為師父也應該有自我要求,對護法居士心存感恩,以自己的戒行和修行,通過這些法事來迴向給他供養和與他結緣的眾生。 所以僧和俗在自己的位置上,各自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,各自都有自己如法的思維。假如一位師父接受你們的供養,說你們就應該感恩我接受。錯了,不對的。假如你們作了供養,說我們供養你們,你們應該感恩我們。那你也錯了。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正確地作意,就會有功德,功德從哪裡來?從心裡來。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,我們正確地思維,正確地動念頭,它的力量就會產生。 接下來又有個問題了,我們早課普佛叫消災延壽普佛,有人說我有個親戚得了癌,怎麼交一千塊做了佛事,他還是沒好啊?注意,普佛並不是給你一個承諾,說做了以後病准好,死不了了;或者某個人去世了,做了普佛以後一定能把他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沒有這種承諾。但是作為寺院,有一點是可以承諾的,就是你來做供養,參與佛事,對於你要幫助的那個人,不管是活著的還是已經亡故的,一定是有利益的。但是這種利益,在多大的範圍內,多長的時間內,以什麼樣的方式顯現出來,這就不好說了。 剛才我講的承諾,來自於我們的信念,來自於寺院安排佛事盡可能地如法,來自於僧眾平時的清淨持戒。所以我們參與這些佛事,力量和利益從哪裡來?從佛來,從法來,從僧眾來。注意,是僧眾,不是某個人。有時你可能產生執著,哎呀,大和尚今天不主法,這個佛事我就不做了。我個人哪有那個力量啊,這是靠僧眾,靠三寶。第四個來源也很重要,靠我們的心念。你的心念跟這個法事相應,它就一定會有利益,一定會有加持力傳導給我們,傳導給你想幫助的有緣眾生。 為什麼你不能保證我交了一千塊錢,就把他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去?剛才提到過,這涉及到佛教的業果。在佛教的業果理論中,一個人的業有決定業,有不定業。決定業,就像一輛車以每小時一百八十公里的速度飛馳,你想讓它在五米的距離內剎車停下來,可能嗎?不可能。比喻什麼呢?比喻有的業,力量太強大了,我們想在這麼有限的時空內把它完全淨除,可能性不大。但是,只要我們給他祈禱、念經,對他一定是有好處的,這個好處包括現在,也會延伸到未來。 不定業的意思是什麼?是指這個業,不管是生病,還是人去世,它向某個方向發展的力量不是那麼強大,不是那麼決定。現在有佛法的因緣參與進來,特別是你和他又有直接的因緣,親自採取行動,有時間、精力、財物的投入——注意這也是業,但這個業是善業,這些力量介入進來,那個不確定的、飄忽不定的惡業,可能很明顯地減輕,乃至化解。 這裡就用得上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了,就是在寺院裡做佛事,請佛菩薩、師父加持,這叫外因,自己叫內因,內因才是決定性的。我們想一想,假如一個人十惡不赦,請別人念一下經就把他超度到佛國,哪有那麼簡單啊?不可能,因為他惡業的力量太強大了。當然,我們在參與這些佛事的時候,對於自己也是一個修行的過程,是一個表達的過程。我們表達了對某一個人的關懷,其實這也是一個修行,不要把它簡單地當成一種工具來看。 如果有以上這些正確的理解,我想你就不會簡單地去期待,或者去要求。如果信心還不太夠,你就可以先不參與;等你覺得信心夠時再參與,在參與中去體驗,在體驗中不斷地提高你的認知。 |
【焰口】 第三個,焰口。焰口這個詞容易讓人產生誤會。我最早接觸是在1990年的冬天,當時就誤會了。我和大學的同學,在學校吃了年飯就跑到廣濟寺去過年。在廣濟寺住了幾天後準備回學校,寺裡的師父留我們說,你們可以多住幾天,過幾天要放焰口。我心想放焰口就是往天上放焰火吧,沒有什麼意思,就回學校了。 事實上“焰口”這個詞,有好幾層藉代的意思。它淵源於《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》,在這部佛經裡講到焰口的緣起:阿難尊者有一天在外面打坐,突然看到有一個餓鬼在他的面前。這個餓鬼肚子很大,喉嚨很細,口裡吐著火焰。餓鬼跟他說,你在這兒坐,不要得意,過幾天你死了以後,也跟我一樣。 阿難尊者聽到這個怕了,趕緊去找佛,問怎麼辦呢?怎樣才能救這樣的眾生呢?佛陀就講了焰口施食的法門。追根溯源,焰口這個詞原本是指餓鬼的口裡吐出火焰,進而用焰口指代餓鬼,再進一步地用“放焰口”指代幫助餓鬼脫離痛苦的佛事儀軌。 放焰口的儀軌屬於佛教的密部,金剛部。在唐開元年間,由不空三藏法師翻譯到漢地來。雖然唐密在漢地的傳承中斷,但是放焰口的法本,卻在漢傳佛教的寺院中代代相傳,綿延不絕,直到今天。我們在放焰口的儀軌中,可以看到很多中國的祖師,還有文化名人,比如東坡居士參與撰寫的一些內容。放焰口的法本辭藻華麗,非常有概括性,把人生的一切都涵蓋在其中。其核心內容是以幾個真言加持食物和水,來解除餓鬼的痛苦。 注意,所有的佛事儀軌,它有外在的含義,也有內在的含義——密意。那麼放焰口的密意是什麼?就是我們眾生生命中最大的痛苦是什麼?其實就是飢餓、飢渴,精神的飢渴、物質的飢渴。再用一個詞來概括是什麼呢?就是貧乏;其實更精準地說,不是貧乏,而是貧乏感。有人有一百億的資產,他也覺得不夠。注意,這也是貧乏感。不要以為有一百億資產的人就沒有貧乏感,也許他跟你我一樣,跟街上的一個乞丐一樣,他也有貧乏感,總覺得自己佔有的不夠。 所以餓鬼的這種狀態,描述了眾生生存的普遍處境,這種處境會表現在我們的生理上,也會表現在我們的行為、精神、情感上,表現在我們世俗的各種奮鬥背後的內動力上。有的人奮鬥就是為了解除這種貧乏感,結果奮鬥一輩子,貧乏感也沒有解除。 放焰口的法事,就是要幫我們解除這種貧乏感、飢渴感。怎麼解除呢?通過一套修行的儀軌。注意,放焰口也是一個自利利他的法事,不要簡單理解為只是幫助餓鬼,其實它也是幫助我們自己。為什麼我們會有貧乏感、飢渴感,總覺得不夠,不夠,不夠……其實內涵很深哪。放焰口的密意,是讓我們變成一個富有的人,富有的人不是擁有得多,而是內心滿足。 那麼放焰口外在的含義呢?就是我們要加持水和米,讓它變成餓鬼需要的甘露瓊漿,讓餓鬼得到飽滿。同時也讓所有人道、天道、神道、阿修羅道等其他眾生得到滿足。如果我們參與放焰口的法事,懂得了其內在的密意和外在的含義,那就比較容易相應。 【水陸法會】 第四個,水陸法會。從印度佛法的淵源來說,水陸法會跟焰口有接近的地方,它也是一個佈施法門。為什麼用水陸這個詞?它描述的是佈施的對象——水陸空。水裡的、陸地的、還有空中的眾生,佈施給他們。其實我們所有的法事都是上供下施,包括了上供諸佛菩薩、十方賢聖、歷代祖師,再下施六道群靈。 水陸法會儀軌,據說淵源於南北朝梁武帝。梁武帝為了超度夫人郗氏,請志公上人一起製定了這套儀軌。約在梁天監四年(公元505年)農曆二月十五日,梁武帝在今天的鎮江金山寺,舉行了我國佛教歷史上第一次水陸法會。後來,這個儀軌在一段時間內湮沒無聞,到了唐代被一些法師小範圍地使用,到了宋代才發揚光大,到了明朝,朱元璋特別把水陸法會、放焰口這樣的佛事歸併為一類。有些寺院就專門做這類法事,尤其以南方為多,放焰口才傳承到了現在。 水陸法會是漢傳佛教寺院目前規模最大、需要的人力物力最多的一個法會。法會分很多壇,有外壇和內壇。內壇有一個儀軌,外壇就在不同的地方,僧眾分班,分別誦《華嚴經》《楞嚴經》《法華經》等很多大乘經典,念佛等等。最後所有這一切上供十方聖賢,下施六道群靈。 【齋天】 下面我們介紹一下齋天。在每年正月十五清晨,我們都要做一次齋天佛事。本來我們是三寶弟子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怎麼又弄出天來了呢?因為釋迦牟尼佛是人天教主,他不僅僅是人道眾生的教主,而且還是天道天神的教主。釋迦牟尼佛在世說的法,需要有眾生修行它;他的法要流通後世,也需要有眾生來護持。 在有些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法會中,天道眾生也參與了法會;在護持佛法的眾生裡面,天道眾生特別重要,有些天道的眾生在佛前發過願,未來將會護持正法在娑婆世界流傳。大家想一想,這些眾生髮了護法的大願,就成了菩薩;如同我們人道的某一個修行人有大功德,有大願力,有大智慧,他也和菩薩一樣。 齋天作為一個佛事,從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師依《金光明經》製定《金光明懺法》開始。我們漢地齋天的儀軌是《金光明懺齋天儀軌》,其間恭誦《金光明經》。《金光明經》這個法會就有很多天道眾生與會。在齋天儀軌裡,與會天人中,有一位很重要的護法叫功德天。當然,齋天儀軌不光是供天道的大菩薩、大護法,還要供三寶,令我們障礙消除,福慧增長。 在漢傳佛教裡面有三部重要的經,被稱為“護國三經”,護佑國家,護佑人民。哪三部呢?《妙法蓮華經》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》《金光明經》。這三部經和國家安定、風調雨順、穩定繁榮關係比較密切,所以齋天儀軌——《金光明懺齋天儀軌》不僅對我們參與的人有利,而且對國家、社會的穩定、富強有利。 【關於寺院佛事的幾個疑問】 接下來,我們講一講對於佛事活動,有的居士可能產生的幾個疑問。有的疑問前面多少已經討論過,這裡再稍微展開一下。 諸位居士到了客堂以後,了解到寺院有各種各樣的佛事可以參與,而且做這些佛事還要拿錢。有的居士可能要問了,你昨天講,跟師父相處的時候不能談買賣,但寺院裡做佛事都要拿錢,怎麼回事啊? 這裡我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。在寺院參加各種佛事,不管是齋僧、普佛,還是焰口、齋天,你們拿錢一定要自願發心供養寺院、供養三寶。要有供養心,這是供養,不是交換,這是第一個意義;第二個意義,就是你在參與法事時,都要有一種心願,希望通過這些法事得到僧眾誦經的加持,得到三寶的加持。所以你給寺院的供養,其實是你與法事、三寶之間的一種聯繫、連接,它是個緣。 僧團裡有的師父,選擇不要大家的供養,特別是晚課超薦和早課消災延壽的普佛。為什麼他們這樣選擇呢?也許是出於一種謙虛,他覺得自己的功德不大,沒有發揮什麼作用,受供養有愧;也許是一種修行角度的自我抉擇,他覺得拿了你們的供養,就跟你們的願望,跟你們要消除的業障發生了聯繫。這就相當於他本來一個人在路上走得很快,現在突然讓他拉一輛車,車上還坐了好幾個人。也許這位師父想自己一個人先走,走得快一點,力量更大了再來拉車。所以並不是所有師父都會要供養的。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,作為供養的人,我們對師父接受供養要有感謝、感恩。這個邏輯跟世俗是相反的。世俗的邏輯是我給你錢,你要感謝我,對不對?但在這裡,應該是你要感謝三寶,感謝師父接受了我的供養,讓我有機會種福田,這樣的想法才是正確的。作為師父也應該有自我要求,對護法居士心存感恩,以自己的戒行和修行,通過這些法事來迴向給他供養和與他結緣的眾生。 所以僧和俗在自己的位置上,各自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,各自都有自己如法的思維。假如一位師父接受你們的供養,說你們就應該感恩我接受。錯了,不對的。假如你們作了供養,說我們供養你們,你們應該感恩我們。那你也錯了。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正確地作意,就會有功德,功德從哪裡來?從心裡來。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,我們正確地思維,正確地動念頭,它的力量就會產生。 接下來又有個問題了,我們早課普佛叫消災延壽普佛,有人說我有個親戚得了癌,怎麼交一千塊做了佛事,他還是沒好啊?注意,普佛並不是給你一個承諾,說做了以後病准好,死不了了;或者某個人去世了,做了普佛以後一定能把他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沒有這種承諾。但是作為寺院,有一點是可以承諾的,就是你來做供養,參與佛事,對於你要幫助的那個人,不管是活著的還是已經亡故的,一定是有利益的。但是這種利益,在多大的範圍內,多長的時間內,以什麼樣的方式顯現出來,這就不好說了。 剛才我講的承諾,來自於我們的信念,來自於寺院安排佛事盡可能地如法,來自於僧眾平時的清淨持戒。所以我們參與這些佛事,力量和利益從哪裡來?從佛來,從法來,從僧眾來。注意,是僧眾,不是某個人。有時你可能產生執著,哎呀,大和尚今天不主法,這個佛事我就不做了。我個人哪有那個力量啊,這是靠僧眾,靠三寶。第四個來源也很重要,靠我們的心念。你的心念跟這個法事相應,它就一定會有利益,一定會有加持力傳導給我們,傳導給你想幫助的有緣眾生。 為什麼你不能保證我交了一千塊錢,就把他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去?剛才提到過,這涉及到佛教的業果。在佛教的業果理論中,一個人的業有決定業,有不定業。決定業,就像一輛車以每小時一百八十公里的速度飛馳,你想讓它在五米的距離內剎車停下來,可能嗎?不可能。比喻什麼呢?比喻有的業,力量太強大了,我們想在這麼有限的時空內把它完全淨除,可能性不大。但是,只要我們給他祈禱、念經,對他一定是有好處的,這個好處包括現在,也會延伸到未來。 不定業的意思是什麼?是指這個業,不管是生病,還是人去世,它向某個方向發展的力量不是那麼強大,不是那麼決定。現在有佛法的因緣參與進來,特別是你和他又有直接的因緣,親自採取行動,有時間、精力、財物的投入——注意這也是業,但這個業是善業,這些力量介入進來,那個不確定的、飄忽不定的惡業,可能很明顯地減輕,乃至化解。 這裡就用得上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了,就是在寺院裡做佛事,請佛菩薩、師父加持,這叫外因,自己叫內因,內因才是決定性的。我們想一想,假如一個人十惡不赦,請別人念一下經就把他超度到佛國,哪有那麼簡單啊?不可能,因為他惡業的力量太強大了。當然,我們在參與這些佛事的時候,對於自己也是一個修行的過程,是一個表達的過程。我們表達了對某一個人的關懷,其實這也是一個修行,不要把它簡單地當成一種工具來看。 如果有以上這些正確的理解,我想你就不會簡單地去期待,或者去要求。如果信心還不太夠,你就可以先不參與;等你覺得信心夠時再參與,在參與中去體驗,在體驗中不斷地提高你的認知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