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在法華經裡,佛陀講完〈譬喻品〉以後, 為什麼要講這個勸信流通呢?主要是要強調兩個觀念:
第一個,佛陀說:「我此法印,為欲利益世間故說。」《法華經》的一佛乘思想,它的弘傳是有因緣的。眾生在權法當中,他一開始修學業果,或者修學空性。不管業果也好,空性也好,都是在法力的修學,它沒有會歸到心性。而法力的修學,他一定會落入法執。
法執是有限度的,它有時空限度,所以你用法執來修學,修到一個範圍就過不去了,沒辦法突破了。所以,這個人如果覺得 他自己在修業果、修空性的時候,修到一個程度,已經被自己的法執給綁住了, 想要尋求突破,這個時候是可以為他說《法華經》。「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 法」。其他的,業果、空性,都是「但以假名字,引導於眾生」,都是唯心所現的一個影像。只是告訴你不要造惡,不要執著有相的東西,是以一個「法」 來破妄想,所以從一念心性的角度,都是唯心所現。也就是說,你必須是善根成 熟了,佛陀才可以為你講《法華經》的。這是第一個。
第二個,「在所遊方,勿妄宣傳」。這是提醒我們後世的菩薩眾,你不要看到一個人,就跟他講一佛乘的思想,他可能會產生不信、毀謗,甚至於讓他造罪。所以這個「勿妄宣傳」就是,你在宣傳《法華經》的過程,要謹慎小心、 觀機逗教。大乘佛法在修學智慧、理解智慧之前,多了一個信心的修學,這是大乘不共於小乘、不共於人天乘的地方。
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。為什麼要強調信的重要呢?
龍樹菩薩講到大乘佛法的修學,他說:「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。」 大乘佛法不同的地方,它在修學智慧、理解智慧之前,多了一個信心的修學, 這是大乘不共於小乘、不共於人天乘的地方。因為小乘的思想——苦集滅道, 「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」,這是可以思議的。
你看看昨天的你,跟今天的你在色身跟內心,你就知道你昨天的五蘊,跟今天的五蘊是產生變化了。你看看早上的你,跟晚上的你,你也知道有變化。所以你的結論:知道五蘊是剎那生、剎那滅,剎那生、剎那滅。它是個流動的狀態。所以,小乘法的無常、無我叫做「思議境」,我們可以用「名言分別」,去論證這個道理是對的還是錯的。
但是對於大乘佛法,對不起,你不能論證!大乘佛法的理解,往往是「開口便錯,動念 即乖」。舉一個例子。比方說我們淨土宗的核心思想,「感應道交」,說是千念 萬念,都是為了臨終的正念。你為什麼臨終要保持正念呢?就是為了臨終的時候,跟彌陀感應道交嘛。好,臨命終的時候,你可能在加護病房,可能在自己的家裡,總之, 你的心要提起佛號,這個時候,你要生起兩種信仰:
第一個,「相信他力的攝受」。你要相信:你所念的佛號不可思議,信他。就是 說,我業障深重,但是阿彌陀佛可以怎麼樣?讓我們「但憑六字出乾坤」。那你憑什麼相信呢?蕅益大師講到「信他」,只有一句話就講完了,叫做「隨順諸佛真實教誨」。
他可沒有要你去思惟阿彌陀佛的功德多偉大。阿彌陀佛的功德不是用思惟的, 不要說凡夫不能思惟,就算是等覺菩薩,都沒辦法去思惟佛陀的功德。那怎麼辦呢?「隨 順諸佛真實教誨。」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: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六方諸佛出廣 長舌相,證明極樂世界的存在,這就夠了!所以,大乘佛法第一個一定是「修皈依」、 「修信心」。
第二個,你相信佛力的攝受,你還得相信:你「能念的心不可思議」。憑什麼我 們業障深重,卻能夠帶業往生?憑的就是蕅益大師說的:「我雖昏迷倒惑,苟一念回心,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。」靠的就是「迴光返照」。諸位!迴光返照的時候,也是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的,它只是一種覺知,不能有意識分別。所以大乘佛法信仰深的時候,都不能有名言的。
當然,這個地方跟我們學習小乘法、學習業果乃至於學習世間的學問是衝突的。世間的學問都是先懷疑,再透過思辨,再找答案。大乘的不思議法門, 你一懷疑,你這個人就沒有希望得到智慧了,沒有希望了。它不能懷疑的,只能「修皈依」,叫做「隨順諸佛真實教誨」,沒有其他的管道可以進去。
大乘佛法第一個為什麼安立十信?小乘佛法一開始就證得初果,它沒有什麼信不信的。因為小乘佛法沒有信仰的問題,它是思議境。大乘佛法第一關有十個階位-「十信位」,才有資格談「十住」。大乘的不思議法門,你一懷疑,你這個人就沒有希望得到智慧了!
大乘佛法的解叫做信解,它要從不思議的皈依,一定要相信,才能夠理解。那現在有一個問題了:我沒有經過學習,我憑什麼相信呢?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重點,叫做勸信流通。就是,大乘佛法學習不是看你今生,你今生要學習是有一點晚了,它看你過去生有沒有善根。
所以大乘佛法,尤其不思議境,是不能勉強的,你沒有善根就沒有善根了,那你就先學其他的權法。因為它這個信仰的生起,是不能心思、不能思辨、不能論證的,考驗的就是你過去 生到底做了什麼事:你過去生是不是親近諸佛,是不是學習過《法華經》。
你過去生沒有這樣的善根的力量,那麼佛陀就告訴諸位弘法菩薩:「在所遊方,勿妄宣傳。」因為這種不思議境,比方說淨土法門,比方說《法華經》 這種不思議境,你跟他講,他可能生起毀謗,可能讓他造成很大的傷害。
所以我們這種不思議的法門,都是叫做「信解」,而不是「理解」。就是你要先透過你的善根力,產生信心。這個信心是沒有道理的,是不能講話的。就是你相信、你相應。 那麽這樣的信心要生起,只有一種情況,就是你過去生有栽培,是師父的法義 觸動了你過去的善根,所以你才相信的。是這樣子的。
這個地方,我們講到〈譬喻品〉裡面,的這種所謂的「會權入實」的真理,佛陀講到流通的問題,特別地勸誡我們「在所遊方,勿妄宣傳」,你得要判斷對方的善根是不是具足,尤其大乘善根是不是具足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