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彌陀山莊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1209|回復: 0

[藏地法師] 慈成加參仁波切:【只管觀去!】

[複製鏈接]

3197

主題

1437 小時

在線時間

1萬

積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積分
13057
跳轉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表於 2022-1-12 18:58:40 | 只看該作者 |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    在覺觀的過程中,任何關於未來的念頭,都是陷阱!即使 “明心見性”、“開悟”等也不例外。時時警覺頭腦不要攀緣任何一種想法,若能念念滑過,回看不被沾染的心,便是明心。此心娘生下就有,沒有任何概念進入之前,或所有的概念都去除之後,沒污染、沒妄想的心。

    當你見到自己本有的心體,以此不增不減的,看到如實存在的事物,便是見性。譬如眼前茶杯,“這是茶杯”——增;“這不是茶杯” ——減。“這是好茶杯”——增;“這是壞茶杯”——減。當我們拋棄一切概念,觀看眼前之物時,便見無名又無相的事物本體,這就是見性。

    修行久久不能明心見性,是以為它是「神聖」的境界;其實它極為普通,與所有的境界脫落。人心之本來,事物之最初,能見之,便是明心與見性,若非如此,那是看到了翳目幻花。

要明心,“不離自己”,要見性,“不離眼前這一物”。自淨其意,迴光返照,猛然可明心;脫卻名相,離卻心識,豁然能見性。

為了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:於內,你不能跟隨念頭,禪師教我們要“息心”、要“迴光返照”。於外,你必須警覺:不要在每件事物上加加減減,否則進入虛妄情想。於物不增不減,於心不生不滅,方能明本心,見物性。

「不生」,是心不生出念頭或概念,把事物遮住;「不滅」,一旦心生出了概念、念頭,也不要進一步滅它,反又進入圈套。

比如:“這是……”,“這不是……”,不作這增減工作,可以幫助你見到事物的本體。一旦你明瞭心、見了性,你就可以任意增減,那叫遊戲神通,已不會影響你的判斷了。

    無始以來,我們的心念念向外馳求攀緣,要返回太難了,故而不能見自本心。我們收集、儲藏和相信的名相、概念太多,遺忘事物的實際太久了,故而不能見事物的法身。於內,止息攀緣逐念,清淨返觀。於外,清除自造的概念名相,不再投射於事物。如此,必能明心見性。因而,「息意」、「返觀」是明心的要領。識相、辨名,覺察外投,是見性的關鍵。

    為了達到目的,必須行觀。純淨、純粹的觀,不受任何東西打擾。明心見性應該放鬆著來,做好前面的工作,讓它自然發生。關鍵是前面的事兒要做對了,先清楚什麼是明心見性,然後再確定方法沒有任何問題。剩下的就只需放鬆的做了。時節若至,決定明心見性,只須用功,等待花開。

   修行途中,應把"除苦”當成第一目標,而不是明心見性。明心見性是徹見真相,或徹底拔除苦根的一種說法。對修行而言,只管觀,是道路,是方法,也是保證。當一位修行者能做到純粹的觀,純淨的觀,一直觀,他離苦的止息或明心見性就不遠了。只管觀好,只管觀去!

只管觀去.jpg (131 KB, 下載次數: 43)

只管觀去.jpg
   
唵 嘛呢叭咪吽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本論壇內容均來自各互聯網絡,文章與圖片的版權屬於原作者。所有的流通,見聞,隨喜者,功德悉迴向盡法界與圖文作者。
<  本論壇無商業廣告 僅作公益性分享, 若引用有涉及版權問題請使用頁尾'舉報'功能 回報版主下架, 感恩您!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