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謂『力行』就是真正照著做了,知道是內學先自愛,先放下內心的執著煩惱。一放下了你的真心現了,就像顏回說的,自愛、自知了,你的仁慈不斷的流露出來。一個人愈不自私自利,他的仁慈心就愈恢復了,這很自然的道理,這是從心上來開解這個道理。顏回是孔子最好的學生,他契入了。從整個我們的經歷跟體會來看,你愈去付出,首先你愈體會到,現在的人苦在哪裡;有時候你不接觸,你不知道現在的人很可憐。我也是,師長說你要多去關懷別人。開始去上補習班,了解同學的情況嚇死了,所有這些不幸,我的人生一件都沒有,他的人生件件都有。當下那種感覺,你不幫他,實在是太沒有良心!你的仁慈心被他的苦給喚起來,因為你去做了你才能夠了解他的苦。
而且做過的人,你愈體會到成就一件事不容易,「事非經過不知難」,你就不會苛刻、你不會挑剔,你會感同身受。你知道不容易做了,人家有付出你馬上:感激你辛苦了。你都能體會人家的苦,假如沒有這種心,每一次都這麼簡單也不會,做這麼差!這刻薄,愈刻薄就愈不仁慈,變苛刻了。
所以我們學傳統文化的人,古人有一句話提醒我們,學者要注意的嚴重的毛病就是「事後論人,局外論人」。這個事情,我們也沒參與,在旁邊品頭論足,這麼容易的,他們搞成這樣;或者你根本就不是當事人,叫局外論人。這是個大習氣,就傲慢的習氣、苛刻的習氣。「事後論人,每將智者說得極愚」,本來人家很有智慧的,你在那裡品頭論足,把他論得一文不值,好像很愚笨。
現在做事情不容易,人心沒有基礎,他從小沒學倫理道德,要成就一件眾人的事不容易,我們就一直批評、一直批評不行的。所以人要有一個厚道的心,遇到一件事,遇到一個團體,沒有其他想法,怎麼成就這個事、怎麼讓這個團體更好,這才是我們面對這個緣分的心境。
去批評, 自己落個印象,瞧不起人、跟人對立,自己又得了個什麼?這都是不自愛,隨順自己的習氣在控制自己,你看事後論人。局外論人?每把難事論得、說得極容易,為什麼會有這個態度?都是因為我們讀了聖賢書,沒從心地下手,心地上的不忠、不恕才會延伸出這個態度。
我們看到這兩個字要警覺,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」,我們面對一切人事物,時時守著忠恕,你是承傳孔子心法的弟子;可是假如不忠、不恕,你每天看孔子書,你也不是他的學生,不忠。
忠是什麼?盡心盡力,對這事盡力,對這人盡力,對這團體盡力,只有這個目的,忠心。孩子不好了怎麼讓他轉惡為善,太太思想有問題怎麼導正?領妻成道,哪有去罵自己的孩子、批評自己的太太,沒這個道理,這就是忠。在學校教書,要忠於學生,忠於自己的國家;還罵自己的國家,那有什麼意義?身為中國人,愛自己的國家,要讓自己國家的民族興盛,哪有吃完飯都在那裡批評的道理?這都不忠。不恕,
恕是什麼?如其心,設身處地,人飢己飢感同身受。你能這樣體會:你們已經很不容易!你那句話讓他多溫暖,來,我也一起來。你看他的整個力量都被你給調動出來。你是苛刻批評,還是肯定鼓勵進而協助,我們整個團體的氣氛完全不一樣。這一念之間的差別太大,得善用我們的善心、良心。所以你看力行了,體會過事情不容易,那個厚道、體恤就出來,所以「力行近乎仁」。
內容來源 :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
網站連結 : https://goo.gl/guewbJ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