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彌陀山莊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4393|回復: 0

[漢地法師] 妙蓮老和尚: 不說四眾過戒

[複製鏈接]

3197

主題

1437 小時

在線時間

1萬

積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積分
13057
跳轉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表於 2017-4-7 13:00:11 | 只看該作者 |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
梵網經菩薩戒本云:
若佛子,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、比丘比丘尼罪過,教人說罪過,罪過因、罪過緣、罪過法、罪過業。而菩薩聞外道惡人,及二乘惡人,說佛法中非法非律。常生慈心,教化是惡人輩,令生大乘善信。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,是菩薩波羅夷罪。

【莫說眾過善勸諫】

  在菩薩戒本裡第六條為「說四眾過戒」,這一條五戒裡沒有。你們將來發心受菩薩戒,再加這一條就成為六重戒。附帶告訴諸位,雖然你們沒有受這條戒,四眾(比 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)的過失也不能說;不但佛教四眾過不說,連普通人有過錯也不說。人家就沒有好的嗎?你讚歎人家好的,選好的說,不要說壞的。身 為佛教徒就要讚歎佛教好、讚歎師父好。
  
  如果四眾真有過失,怎麼辦?千萬不要看到師父行為不好,就跟這個道友說、那個道友講,那個師父怎樣怎樣不好,這是要不得的!那師父不好可不可以講?當 然可以。身為在家佛弟子要勸諫,就像臣有諫君之責,國君有那個地方不對,做臣子的當然要盡忠孝之心來勸諫;做兒子的也一樣,父親有錯誤也要跪勸。國有諫 臣、父有諍子,這是最好的。

【揚善於公堂 規過於私室】

  但你要勸諫,也要在無人之處說,好好在師父個人面前講:「師父啊!你那裡有點不對,人家看了不太喜歡!」應該如此,所謂「揚善於公堂,規過於私室」。 所以他人不好之處能不能講?以恭敬心講,但要在沒人處對當事人說得明明白白,說話小聲、客氣一點、帶點禮貌,不能以老爸爸口氣罵小孩那樣,「你那裡不對、 不好!」方法用錯了嘛!大家要互相勉勵,斷惡修善,千萬不要因這些小事退失道心,還增長罪業。
  
  說四眾之過,這是犯戒的,你說了只是增加煩惱;要說就當面說,絕對不要在人背後說,那是「是非」的根源。本來你沒講怎樣,但是傳話的人一加油添醋,就 弄出是非來,搞得當事人起瞋恨心。你背後講一大堆,對當事人有什麼用?「世間有是非,佛法怎麼也有這些?」這不是佛法的事,是凡夫帶來的是非;就像山上本 來是清淨的,遊客一到,就把整個山搞得污濁邋遢。下山離開時要記得清理,這是人品一節啊!
  
【好言互讚修口業】

  我往往觀察到眾生這把口,德行深的人當然不會造口過;稍微次一等的,好話不會說,常常在隨便無意中說了話,令道場受損、令人退道心。世間有句話:「一 言興邦,一言喪國」,在道場說話尤其要注意。好話多說,將來口齒伶俐,你說話人家就喜歡聽;要是好話不會說,盡說壞話,將來罪障深了就變成啞巴;或是你說 話的音聲人家不喜歡聽,就算你說好話,人家也聽不進去。口業之德,多說好話,切忌壞話!
  
  好像你們來靈巖山寺受戒,別人想要來,就問你:「你在靈巖山寺受戒好不好?」「哎呀!好個什麼?」怎樣怎樣不好,說了一大堆;他本來要來,聽你這一說 就不來了,那你就斷絕人家到這地方受戒的善因。你說:「很好喔!辛苦是必然的,我們初到那邊要好好鍊鍛,不要怕辛苦。那都是對我們很好的……」,怎樣怎樣 的好;本來他猶豫不決,你讚歎一句他就來了。這只是舉個例子,其實佛弟子凡是佛教都要讚歎好。


【莫抓人無心的把柄】
 
  還有一種人,本來人家沒心說一句話,到他口裡一轉,就挑撥是非了;一挑撥是非,令雙方的感情不好,把大好的事情都破壞了,所以口業要好好地修。我們要改口業、消業障,那就好好念阿彌陀佛,是是非非的話千萬不要說,只可幫人家說和合語,解除是非,不要在是非上再加是非。
  
  其實整個佛教,很多出家人彼此弄得不好,就是被信徒搞來的。你有你的師父、他有他的師父,互相說來說去,就弄出好多是非來。你在世間說壞話,罪過還小 一點;跑到佛門來,還帶著一把是非口,說這說那,搞得道場都不好,罪過就大了。有些正人君子來到道場一聽,「我們在家煩惱已經夠多了,怎麼到寺廟來還有這 麼多的是非?」弄得信徒都不敢來。
  
  你想要說你的師父好嗎?教你一個方法。你不要說自己的師父好,你就讚歎對方的師父:「哦!你的師父好……」,揀好的讚歎,不好的包起來。你讚歎人家的 師父,對方自然也讚歎:「你的師父也好嘛!」如何如何的好。這是現實的因果。你講人家師父不好,別人也會反駁:「那你的師父又怎樣好?」希望大家來到佛教 都要和和氣氣、平平安安的,互相和合,三寶才能興盛喔!佛法要興,那信眾要互相讚歎,不要帶著凡情來,否則寺廟就變成煩惱家庭了。
  
  像這些都是眾生容易犯的病根、罪障,所以我們修行,就是在行住坐臥中將這些做好,這就是道;捨了這個,又那裡去求道?大家以後要改掉壞的行為,要解除凡情開智慧,學佛的最高尚行為。

  內容來源 :   七葉佛教書舍  
   網站連結 : https://goo.gl/PMDBVr
   
唵 嘛呢叭咪吽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本論壇內容均來自各互聯網絡,文章與圖片的版權屬於原作者。所有的流通,見聞,隨喜者,功德悉迴向盡法界與圖文作者。
<  本論壇無商業廣告 僅作公益性分享, 若引用有涉及版權問題請使用頁尾'舉報'功能 回報版主下架, 感恩您!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