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就像宋朝的秦檜,諸位讀過歷史都知道,秦檜他在當宰相的時候,因為個人的私欲,殺害了很多眾生,這個人在世間歷史上是大壞人。但是印光大師說,秦檜的前生,是雁蕩山的一位苦行僧,他前生是持戒苦行的。但是我們很難想像,他前生是這麼一個有正念的修行者,來生遇到富貴果報的刺激,竟是如此的放逸。
而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行為,卻是同一個心表現出來的。所以當我們開始調伏我們的心念的時候,我們發覺根本作不了主。你把它調好,它又變化;調好,它又變化。
所以我們有時候會想說,那這怎麼辦呢?當然,我們就是沒有找到真正的根源。我們的心是一個魔鬼,同時也是一個慈悲的佛陀。之所以會變成這樣的不可捉摸,這當中有一個原因的。這個原因,如果我們沒辦法突破,就永遠沒辦法去掌控它,而是讓它掌控你,它要怎麼樣就怎麼樣。
從《楞嚴經》上的觀念來說,我們今天的心,會變成這樣的多元化、又不可捉摸,是因為我們這個「明了的心」中,有了一念的迷惑,「迷真起妄」。我們迷失了本性,所以我們開始隨順妄想。這個妄想就是「攀緣心」。我們那一念的迷惑的心,使令我們忘了我是誰,忘了我們自己的「本來面目」。我們開始用攀緣心攀緣外境的時候,我們就開始受外境的影響,就控制不了自己了。
當我們的心變成攀緣心的時候,它是非常可怕的。遇到一個不好的環境,它就開始變成邪惡;來到一個好的環境,它就變成正常。你控制不了自己,因為它開始向外攀緣。所以,在《楞嚴經》當中開示,你現在要修行之前,你如果要調整它,會發現,你根本不是它的對手。因為它無始劫來,都是這樣變化多端,根本不受別人管束的,你根本拿它沒辦法。
那麼要怎麼辦呢?第一件事情,「把心帶回家」。你不要管它,你管不了它的。我們講到「先成就不變之體」。因此,我們第一件事情,就是先迴光返照我們的這一念心,它的一個本來面目。——所謂的「清淨本然、周徧法界」的本來面目。我們從生滅當中,先找到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,然後在那個地方「安住下來」。
若是一個人想行菩薩道,他剛開始動盪不安,一下子起煩惱,一下子又菩提心很強,這種人都沒有真正安住。一個人真正找到「自己的家」以後,他的身心世界就安定下來了,外境怎樣的動,風怎樣的吹,都不管,他就走他該走的路。
所以,一個人真正的行菩薩道、真正的安住,是要能夠找到不變的體,他整個身心世界才能穩定下來。然後從不變當中,開始修他的作用,隨緣,借假修真。在這麼多的因緣當中,假借這個因緣,一方面積功累德,成就菩薩的萬德莊嚴;一方面度化眾生,借假修真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