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稱性起修,廣修方便略說方便有四種。云何為四?
- 一者、[行根本方便]—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,離於妄見,不住生死;觀一切法因緣和合,業果不失,起於大悲,修諸福德,攝化眾生,不住涅槃。以隨順法性無住故。
- 二者、[能止方便]—謂慚愧悔過,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。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。
- 三者、[發起善根增長方便]—謂勤供養,禮拜三寶,讚歎,隨喜,勸請諸佛。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,信得增長,乃能志求無上之道。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,能消業障,善根不退。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。
- 四者、[大願平等方便]—所謂發願盡於未來,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,皆令究竟無餘涅槃。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。法性廣大,徧一切眾生,平等無二,不念彼此,究竟寂滅故。
—《大乘起信論》 大乘的方便門有四種:第一個是根本的理觀,後面的二、三、四是枝末的對治。
我們先看,第一個,行根本方便。一者,行根本方便——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,離於妄見,不住生死;觀一切法因緣和合,業果不失,起於大悲,修諸福德,攝化眾生,不住涅槃。以隨順法性無住故。
所有的修行一定要先把生命歸零,再重新出發!一定要安住不生滅心。安住不生滅心它有兩塊:
第一個,「觀一切法,自性本空」。
遠離凡夫的常見,而不住於生死的因緣相狀。它不住雜染相。但是它又能觀一切法因緣和合,因果不失,而生起大悲的願力、修諸功德,而不住於涅槃的清淨相。所以我們必須要遠離生死的雜染相,遠離涅槃的清淨相,所謂的無住,以無住為住。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,第一個不是馬上修行,而是以《楞嚴經》的思想,先調整心態。
比方說,你今天要念佛,你用什麼心態念佛?你要站在一個本來沒有佛號的角度、本來清淨的角度來帶動佛號,這個時候你心量是廣大的。如果你一開始就執著相狀,就會產生一種自我設限,就被外在的相狀給控制住了。
老鷹為什麼認為自己就是一隻雞?
舉一個例子。有一個獵人養一隻老鷹,他為了省錢,也不單獨養,把牠就跟一群雞養在一起。當然老鷹的身體結構跟雞不一樣,牠那個雙腳特別有力量。但牠小的時候,牠還沒有飛,就跟雞一樣在地上走路。這個老鷹牠眼睛所看到的都是牠的同伴,牠熏習很多相狀進來,牠成長過程看到都是雞的相狀,所以這個老鷹認為牠就是一隻雞,只是比較強壯而已。牠已經產生一種自我設限。心本來沒相,但是長時間業力熏習,牠已經形成了一種雞的相狀。
後來牠長大以後,這個獵人要訓練牠,怎麼訓練都訓練不起來,因為牠心中已經被自己這個雞的相狀限住。這個獵人很失望就放棄了,就把這隻老鷹帶到懸崖的上面,讓牠自由落體,自己下墜。我花了這麼多錢培訓你,沒用了。結果這個老鷹牠往下墜了,臨死之前,牠的潛能發揮出來了,牠那個老鷹的本性功能展開來了,展開牠廣大有力的翅膀,從低點開始往空中飛上去了。
諸位!這個老鷹本來牠有無量的功能,牠為什麼訓練不出來?因為牠被這個業力的相狀給限住了。所以你不要忽略業力的可怕。諸位!業力可能對你的傷害不是今生,你要不小心的話,它會給你留下內心的陰影,那是傷你無窮,傷害你生生世世。業力它會現出一個相狀,如果你只是產生痛苦,那是最好的,因為業力這個痛苦的感受一下就過去;但是,如果這個相狀讓你產生挫折,那就慘了!那這個傷害就不是今生的問題,來生你還有等流性的挫折。
把你的內心歸零,回到你生命的原點
我們無量劫來,每一期的受生都不是很如意,每一個人成長過程,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挫折、不如意的事情,所以我們會自甘卑賤,總是覺得自己跟佛陀不一樣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被很多業力的假相給束縛住。所以,偉大的佛陀出世告訴你:你現在要做一件事情,把你的內心歸零,回到你生命的原點,把這些複雜的相狀通通清乾淨,先看到你的本來面目。你本來不是這樣子,是你在輪迴當中吸取了太多人生的經驗。你要把這些相狀通通拿掉。這一點很重要!否則你內心的功能永遠施展不開來,你永遠被業力追著打。
所以,菩薩云何應住呢?就是以無住為住,就是行根本方便。這個是根本!
你看《攝大乘論》要菩薩開始修斷惡、修菩提心之前,它要你先安住。千萬不要在因緣的相狀安住,不管這個相狀是多麼的美好,多麼的清淨。凡是相狀,它就是有限量的。
就像《楞嚴經》說的,你用有相的心來修行,你不可能得到無窮盡的果報。就好像你用沙要去煮飯,「沙非飯本」,你頂多就是熱沙。你這個因地不對。你說你是一個好人,那你頂多只是一個好人而已。我們的心識,它也不是好人,也不是壞人,它是離相清淨,所以才會功德圓滿。
所以我們首先求安住,這是第一個思想。安住在清淨的本性,破除各種的自我設限。
你要站在真如的角度來懺悔,誓斷一切惡
再看第二個。
二者,能止方便——謂慚愧悔過,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。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。
好,那麼稱性起修的第二個,就是誓斷一切惡。透過慚愧懺悔來消除一切的惡法,尤其是那種增長的惡法,斷它的相續。斷相續心,「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」。
諸位!你看到沒有?它這個懺悔,跟沒有安住的人懺悔不一樣。安住真如的人是講隨順法性。
而有些人你問他:你為什麼要懺悔呢?他說:我為了要消除地獄的果報。這個檔次不高,你是為了有相的因緣。你要想說:我要懺悔,是因為我自性本來就清淨,本來就沒有過失,我只是恢復本來的樣子而已。你這樣想,跟你那樣想是完全不同的效果。
你站在業果的角度來懺悔,你是走在人天乘的跑道;你站在真如的角度來懺悔,說:我為什麼要懺悔?因為我隨順法性。我以前是違背了法性,我現在要順從真如。真如本來就沒有過失,我本來就應該這樣子,我本來就應該清淨的,我只是假借懺悔來恢復我本來的樣子而已。這樣就走上了菩提道。
所以,同樣一個法門,不同的思想,你有不同的跑道:一個是安樂道,通往安樂的道;一個是通往大乘的佛道。
內容來源 : 淨土教觀學苑
網站連結 : https://goo.gl/0CZwKR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