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彌陀山莊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3936|回復: 0

[漢地法師] 淨界法師:大乘的持戒的精神在於增上慚愧

[複製鏈接]

3197

主題

1437 小時

在線時間

1萬

積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積分
13057
跳轉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表於 2017-2-20 21:37:02 | 只看該作者 |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

【佛告阿難:汝常聞我毗奈耶中,宣說修行三決定義。所謂攝心為戒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,是則名為三無漏學。】

好,這個戒定慧三學,在《楞嚴經》有一段開示說,佛告阿難說:「你呢,作為我的侍者,經常跟著我到處弘化,那麼你一定聽過我講到這個毗奈耶。」毗奈耶就是調伏,佛陀講很多身口意的調伏方法當中就講到了三決定義,就是戒定慧三決定義。那麼為什麼戒定慧叫三決定義?這個「決定」是什麼意思?就是諸佛的出世,他開演的法門有廣略的不同。

比方說釋迦牟尼佛講的某一部經,釋迦牟尼佛講的經比較多,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三百餘會;那彌勒菩薩,他只有三會,彌勒菩薩的說法只有三次,龍華三會。所以諸佛的出世在說法過程當中,的確有廣跟略的差別,但是有一個共同的原則是不變的,就是戒定慧三學。這個修學的內容、修學的次第是不能改變,所以這叫三決定義。就是諸佛的說法有很多的差別相,但是卻有一個共同的原則,就是一定會提到持戒、修定、修慧,這三大原則決定不能改變。

【修學有分次第】

那麼這三學的次第是什麼呢?「所謂攝心為戒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,是則名為三無漏學。」這個地方,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這四個字——「攝心為戒」。佛陀講戒法,如果是在人天乘,比如受五戒十善,就沒有所謂的攝心這一塊了,就是它的持戒跟你的心地法門,那不一定有關係了。你不殺生,不偷盜,不邪淫,不妄語,你去做這件事情,不一定能夠把心給攝住,不一定有調伏跟引導的作用,但是受為大乘的菩薩戒,每一個行為一定跟你心中的善根力——前面我們說過的安住力、調伏力、引導力有關係。

大乘的持戒,它的精神在於增上慚愧。它不在看你的行為本身,而是你做這件事情的時候,你的心態是不是有兩種:第一個,增上心。你面對過失的時候,你的心是不是對無上菩提的追求沒有放棄。雖然你做得不夠好,但是你不斷地發願,我現在暫時不能離開殺盜淫妄,但是我希望總有一天能夠解脫這樣的雜染因緣。你的增上的心沒有失掉,這是第一個,戒體的第一個思想——增上心,你對無上菩提的期望並沒有放棄。第二個,慚愧心。即便你有身口的過失,但是你內心當中是非常慚愧的。

【調伏生死業力】

所以,大乘的持戒,它在每一個持戒的過程當中,一定夾雜了增上心跟慚愧心,也就是說慚愧心它是一種調伏,你減損了一種造惡的勢力;增上心就是一種生命的引導,你永遠有一個目標來引導你,你希望你不斷地進步。所以你這兩種心成就的時候,就是叫做攝心為戒了,因為你所有的戒法是從你的戒體發出來的,這個觀念很重要!你這個觀念聽懂了,你才能有辦法聽下面的,為什麼叫做調伏生死業力,怎麼調。你心中先有一個目標,有增上的目標,然後有慚愧的心,你才有可能降低生死業力。就是說持戒,有時候不是一次到位,它的確有次第,但是你心態,要注意你的心態!

諸位!我們從實際的現實生活來看。你看有些人學佛了十年、二十年,結果你看他沒什麼進步,他除了對三寶有點信仰以外,他的身口意十年前是怎麼回事,現在還是怎麼回事, 他沒怎麼增上;有些人他學佛,他一年一年地進步,他內心有善根,這個很重要!一個有善根的人,他是可以突破內心的障礙的。為什麼我們先講建立善根,然後再來講持戒?因為它是根本, 它是持戒的根本。

好,我們懂了以後,就是說一個人是能夠從過失中解脫出來,還是永遠跟過失牽纏不清,關鍵在這四個字——攝心為戒,你內心當中是不是有一個正確的調伏力跟引導力,增上心跟慚愧心。

  內容來源 :   淨土教觀學苑  
   網站連結 : https://goo.gl/hSjDlF
   
唵 嘛呢叭咪吽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本論壇內容均來自各互聯網絡,文章與圖片的版權屬於原作者。所有的流通,見聞,隨喜者,功德悉迴向盡法界與圖文作者。
<  本論壇無商業廣告 僅作公益性分享, 若引用有涉及版權問題請使用頁尾'舉報'功能 回報版主下架, 感恩您!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