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裏面講到一段公案:有一位居士,這位居士以前是一個政府官員,退休以後,來親近印光大師學習淨土法門。有一次他去關房見老人家,請老人家開示,印光大師請他喝茶,要走之前,這個居士就把剩下的半杯茶,隨地倒掉了。此時印光大師就呵責他說:你有多大福報,你這樣子的折損這些水!這個老居士他也是學佛的,學佛人明白道理,他就慚愧,自我反省。回來以後,就把這件事情,寫在報紙上公布出來。讚揚老人家的德行。
從這一點我們可以去思惟這個因緣,其實半杯水的浪費,也沒什麽大不了的,我們看這個世間上,像我們住在山上,你看下雨的時候,流到河裏面的水有多少!這個問題不是在「外境」的本身,而是說你今天把這個水倒掉,你是依止什麽心情?你是一種浪費資源的心,那麼你這個心生起的時候,你正是折損你的福報,不是那半杯水會折損你的福報。
諸位都知道,我們出家人吃完飯,在洗鉢的時候,會先倒一點熱水,然後咒願「以此洗鉢水,如天甘露味,施與諸鬼神,悉皆獲飽滿」,當我們這個咒念完的時候,才就把水倒出去。這樣子不折損福報,因爲這是生起大悲心,我把這些剩餘的殘渣「施與諸鬼神,悉皆獲飽滿」,那我們是在修善。所以說,同樣是一杯水:你今天是一種浪費的心情潑出去,你內心生起的是一種負面的功能。若是我們今天生起一種善意,施捨給衆生,這一杯水同樣也是潑出去,但是他生起的是一種功德相。因此,這個地方就值得我們注意了,所謂的持戒,就是你內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你是不是能够産生一種「防非止惡」的調伏功能,是以這樣子來安立戒律。
比如說,我們今天生長在一個很清淨的環境,今天當中也沒有人去干擾你、也沒有不如意的境界出現,你今天心平氣和,這樣子不一定安立做持戒,這個是「緣缺不生」。就是沒有境界,但幷不表示你那種功能,已經栽培起來,不表示!當然也可能會有、也可能沒有。所以說你這個人出家了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,怎麽知道你內心當中,有沒有戒體呢?就是要有境界刺激才看得出來,你內心那個功能那個善根,那種心境接觸的時候,有對惡法「排除調伏」的力量。在你內心當中,你這幾年的修習,是不是生起那種功能,而這種功能就安立做「持戒」,而這種功能也是我們能够離苦得樂的一個關鍵點。
所以我們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很重要的一個生命觀念:就是說「其實生命的本質,是在過程不在結果」。因為從結果來看,每一個人難免一死,生命是無常的,這樣子講的話,每一個人都要死亡,那這生命的意義何在呢?生命的意義就是:你在整個生命的過程當中,你每一個心,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你每一個剎那的「造作」,你留下什麽樣的功能?就是說,你在人生走這麽一回,你留下一個什麽樣的痕迹?
在唯識學說:你留下一個什麽樣的「種子」,這個種子就是「功能」。有些人今生來這一世,他增加很多負面的功能,他今生的生命,對他整個永恒生命來說,是一個負面的、減分的。有些人今生來,這一生滿載而歸,內心成就很多善根的功能,布施的功能、持戒的功能,乃至于智慧的功能。
所以事實上整個六度,在菩薩大乘佛法的定義,六度都是在「依止內心當中,能够生起一種善根」,而安立這個六度的體性,「不約外境」的。所以持戒也是這樣,就是說你的內心,跟染污的境界接觸的時候,你是不是能生起能憶、能持、能防,「防非止惡」的功能是不是生起了?而這個功能生起的時候,就是安立你已經成就這個戒的善根,你把這種功能修習圓滿了,我們說你是「戒波羅蜜多」圓滿,即使外境不管怎麽樣的過失,那跟你是沒有關係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