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彌陀山莊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2460|回復: 0

[廣角鏡] 授受之間-賣布老頭的故事

[複製鏈接]

3197

主題

1437 小時

在線時間

1萬

積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積分
13057
跳轉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表於 2016-9-5 11:25:12 | 只看該作者 |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
從前有一位老人,家業有成,子孫賢孝,本可以含飴弄孫,安享天年。然為了避免生活無聊,便開了一間布店,作為精神寄託。

有一天,他忽然動了善念,想布施眾人。於是用車載滿一大車上好的布料,沿途叫喚: 「此布免費送人,有人要嗎?」

「不要錢的布,大概不是什麼好料吧!」眾人心中都這樣想,因此任憑老人喊了大半天,喉嚨都沙啞了,也沒人理睬。老先生心中很難過,只好原車載回去。

第二天,老先生改變方式,他用肩挑了一擔布,四處呼喊:「賣布哦!賣布!上好的綾羅綢緞,一尺幾萬元!」

大家一聽稀貨上市,就爭相圍觀,有人將布往身上一披,果然高貴大方,於是「我要!我要」之聲此起彼落。老先生一看布少人多,便不賣了,擔子一挑回頭就走。大家一窩蜂的跟他回到店裏,再三拜託,老先生才很捨不得的賣給大家,眾人滿了願才高高興興地回家去。

其實老先生賣與送的布料都一樣,而買賣授受的差別卻這麼大!可知在此世間,不論學問、金錢、財物等等,若太輕易得到,便不知尊重,不知惜福。相反的,經過一番苦心、流血、流汗,「求之不得而後得之」的歷程後,才知道珍惜。

孔子說:「不憤不啟、不悱不發。」正是這個意思。作學生的若沒有強烈的求知欲,硬教給他,他也得不到什麼益處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跟孔子,是最懂得眾生的心理,一般佛經若無人啟請,佛則不說。儒家也是「禮聞來學,不聞往教。」這不是「故抬身價」而是「為令尊重法故」

因此不論作學問、求佛法,大家若能生珍惜心,起難遭遇想,最後蒙受利益的,仍然是自己啊!

  內容來源 :   明倫讀書會  
   網站連結 : http://goo.gl/GOLlbq

   
唵 嘛呢叭咪吽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本論壇內容均來自各互聯網絡,文章與圖片的版權屬於原作者。所有的流通,見聞,隨喜者,功德悉迴向盡法界與圖文作者。
<  本論壇無商業廣告 僅作公益性分享, 若引用有涉及版權問題請使用頁尾'舉報'功能 回報版主下架, 感恩您!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