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彌陀山莊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2314|回復: 0

[佛門知識] 僧人「釋」姓的由來

[複製鏈接]

3197

主題

1436 小時

在線時間

1萬

積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積分
13049
跳轉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表於 2016-3-15 16:55:42 | 只看該作者 |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|正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
僧人統一姓「釋」,這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。
在中國,「姓氏」是標志一個家族的符號,天下僧人通姓「釋」,就表明大家都是同一信仰的一家人,這就大大增強了佛教內部的團結與組織的統一。另外,佛教作為外來文化,要在中國立足、傳播、發展,必須經過中國人的文化認同,僧人統一姓氏為「釋」,可以視為佛教與中國文化相契合的開始,是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裡程碑式的重大事件。

  佛教初來東土,到漢地傳法的多是外國僧人,人們按照中土習慣,並為了方便稱呼,往往要給他們起一個簡化的音譯漢姓。如翻譯《四十二章經》的竺法蘭、竺攝摩騰,翻譯《道行般若經》和《般舟三昧經》的竺佛朔,東晉時與道安法師共同研究禪觀的竺法濟、竺僧輔和竺道護等,都來自天竺,所以以「竺」為姓。

安世高,本是安息國太子,後出家,所以就以「安」為姓。曾在東吳大闡佛法的康僧會來自康居。漢末號稱「天下博知,不出三支」的支讖、支亮、支謙三師徒,以及支敏度等,都是來自大月支。又有帛屍梨蜜多法師,「帛」字是西域某國名的略稱。這是早期為外來僧人取姓的方法。

  後來,人們對佛教的認識逐漸深入,開始以「佛、法、僧」三字作為僧人的姓氏。如在南北朝時以傳習上座部禪定著稱的佛馱跋陀,翻譯《華嚴經》的佛度跋陀羅,翻譯《四分律》的佛陀耶舍等,都是以「佛」取為姓氏的。

法的梵語是「Dharma」,音譯為「曇摩」或「曇無」,以「法」取為姓氏的有三國時期到洛陽專弘律藏的曇摩流支,為漢地律學始祖的曇摩迦羅,南朝時期到建康(今南京)譯經的曇摩密多,晉武帝時期赴西域求法的曇無竭,北涼時期著名的翻譯大師、《優婆塞戒經》的譯者曇無讖等,都是以「法」取姓的。以「僧」為姓的則有南朝宋時擔任戒師的僧伽跋摩,南朝梁時在楊都譯經的僧伽婆羅等,都是取「僧伽」為姓氏。

 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,先經過四五百年的民間潛伏期,到南北朝時由佛圖澄在北方開創出嶄新局面,佛教僧團取得合法地位,漢地出家人數驟增。到了佛圖澄弟子道安法師時,開始注意僧團組織的建設工作。

據《高僧傳》卷五中說,魏晉時期佛門依師為姓,姓各不同 。道安法師發現原來出家人的姓氏太過混亂,不適宜佛教的統一和發展,就提出:「佛以釋迦為氏,今為佛子者,宜從佛之氏,即姓釋。」從此,佛教對中國的社會生活逐漸有了重大影響,僧人的姓氏通稱為「釋」也流傳了下來。

  內容來源 :   學佛網  
   網站連結 : Google





   
唵 嘛呢叭咪吽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本論壇內容均來自各互聯網絡,文章與圖片的版權屬於原作者。所有的流通,見聞,隨喜者,功德悉迴向盡法界與圖文作者。
<  本論壇無商業廣告 僅作公益性分享, 若引用有涉及版權問題請使用頁尾'舉報'功能 回報版主下架, 感恩您!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