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彌陀山莊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2232|回復: 0

[佛門知識] 什麼是八關齋戒?

[複製鏈接]

3197

主題

1436 小時

在線時間

1萬

積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積分
13049
跳轉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表於 2016-2-11 14:43:44 | 只看該作者 |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

戒,在佛教,從大體上分,共有兩大類別:一是漸次戒,一是頓立戒

所謂漸次戒,是指在家的三歸五戒,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戒,比丘比丘尼戒。不受三歸五戒,不能受沙彌沙彌尼的十戒;不受沙 彌沙彌尼的十戒,不得受比丘比丘尼戒;沙彌尼進入比丘尼的過程中,尚有式叉摩那的六法,因其需要逐次上升,級級增加,故稱漸次戒。在家二眾,加上出家的五 眾,共為七眾佛弟子,均以漸次戒而得名分序次。

所謂頓立戒,是指八戒與《梵網》、《瓔珞》之菩薩戒,這兩種戒是在七眾戒之外的別解脫戒(梵語波羅提木叉),此戒與彼戒,雖然同為佛戒,但是不受三歸戒,同樣可以直接來受八戒與菩薩戒(《瑜伽》菩薩戒則仍為漸次戒)。

那麼,我們現在所講的八戒,既非七眾的漸次戒之一,為何要把它放在五戒之後來講呢?因為八戒之中包括了五戒的全部,又攝入了沙彌十戒的大部,為了理解上的方便,所以把它放在五戒之後,沙彌戒之前。

八關齋戒的內容

八關齋戒的內容是這樣的:
  • 一、不殺生。
  • 二、不偷盜。
  • 三、不非梵行(不淫)。
  • 四、不妄語。
  • 五、不飲酒。
  • 六、不著香華髮蔓,不香油塗身;不歌舞倡伎,不故往觀聽。
  • 七、不坐臥高廣大床。
  • 八、不非時食。

我們看來,就可知道,此八戒之中,除了六七八的三條戒,其餘前五條戒,則與五戒相同,不過第三條的“不邪淫”在此改為“不淫”了。

其實,這八條戒,就是沙彌十戒的前條,除了未將第十條的“不執持生像金銀寶物”列入之外,則與沙彌戒完全一樣,只是把 沙彌戒的六七兩條,在此合為第六戒的一條了。所以,也有人將此八戒依沙彌戒分列為九條的,因為最後一條的“非時食”戒,不是戒而是齋,不非時食稱為齋,過 中午不食稱為持齋(持齋絕對不是等於吃素),過了中午而食,稱為“非時食”。八關戒齋,也就以此持齋為體為主為本為要,故而前面八條稱為戒,後面一條稱為 齋。齋的意義是“清淨”,從事相上說,過中午而食者,即為雜亂不淨,所以三世諸佛,皆是過中午不食的;從根本說,身口意的三業清淨,便名為齋。

不過,八關戒齋與沙彌十戒的最大區別,是在僅於六齋日的一日一夜受持,不像沙彌戒是需要終身受持的。正因沙彌終身受十 戒,故其最高可證阿羅漢果,八關戒齋一日一夜受持,雖種出世正因,也不能即身而證阿羅漢果。但是佛陀慈悲,因為世上儘管有很多人希望信佛學佛,而期走出生 死之道,然由各各不同的差別因緣,使得許多的人皆無法走出這一生死之道,有的為了他們本身的職業;有的為了妻子兒女的糾纏等。所以,希望走上出世之道的人 很多,能夠走上出世之道的人則很少。因此,開出一個方便法門,使那些向往出世生活而又無法達到目的的人,也有機會來過過出世的生活,種植出世的善根。八關 戒齋,就是此一廣大的方便法門。八關戒齋,既然是沙彌十戒的前九條,故也相近於沙彌十戒的分日受持了。出世的生活,是以沙彌的生活為基礎為開始,分日受持 沙彌十戒的前九戒,也就相近於出世生活的分日受持了。八關戒齋是一日一夜受持,多受一次即多一次的收益,通常是以陰曆每月的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二十三及月 底最後兩天,通稱為六齋日,在此六天之中,天天受固然好,如因環境的限制,僅受五天乃至一天,也是好的。

為何要受八關戒齋

為何要受八關戒齋?大概的意思,前面已經說過,是為種植出世的善根,受持八關戒齋,雖僅一日一夜,終究必因此一功德而將得到涅盤之果!

那麼,為何八關戒齋具有如此的功德呢?這一點,我們應注意到,八關戒齋的重心,是在設法關閉眾生的生死之門。

八關戒齋的作用,是在由此關卡而走出眾生的生死之門。生死的主要關鍵,端在淫欲與飲食的二大禍源,儒家說:“食、色, 性也——眾生之成為眾生的根本原因。 ”依佛法的觀點說:飲食為生死的增上助緣,淫欲是生死的根本原因,一切眾生,皆由不斷淫欲,所以不離生死;一切眾生,皆因貪戀淫欲之樂,所以既助成了後代 之孫的生死,自身也被生死之索所束縛纏裹!眾生之有淫欲,乃是與生俱來,淫欲之形成兩性的交接,則又必在飽暖之後,飽暖屬於衣食,食比衣更重要,有食無 衣,可以飽也可以暖,有衣無食,終必饑餓而死。所以淫為生死根本,食為生死助緣,若能超越於淫欲與飲食之外,必已了生脫死——三界之中,雖至無色界的非想 非非想處天,已無淫念,但仍不離識食,故仍不出生死。為了超越生死,所以戒淫,為了抑制淫欲,所以持齋。出世的生活,端從戒淫與持齋做起,飲食雖為生死的 助緣,淫欲卻由飲食的滿足而起,正因如此,持齋雖非戒,卻是戒之體了。

也許讀者要懷疑:八關戒齋的內容,明明有八條或九條。為何只說淫戒與持齋才是八關戒齋的重心呢?

這要知道,八關戒齋的前五戒,除了將第三戒的“不邪淫”改為“不淫”,其餘則與五戒一樣,可見其重點是在於戒淫,故與 五戒不同;至於第六條“不著香華蔓,不香油塗身;不歌舞倡伎,不故往觀聽。”以及第七條“不坐臥高廣大床”,目的也是為了間接的戒淫。著花塗油、塗香、唱 歌、跳舞、彈琴、雜伎、坐寶座、臥大床,不論自己做也好,去看他人做也好,對於修道的人來說,總是不相宜的,這些都是放縱導欲的媒介,都會使人想到淫欲上 乃至做到淫欲上去的東西,故其仍屬戒淫的範圍。至於第八條持齋,不用再解釋了。

正因為八關戒齋,是重在淫欲與飲食的戒除與節制,所以持了八關戒齋,就是種植了出世之因的功德。在家俗人而想種植出世 之因的功德者,就該受持八關戒齋,不論你已受了三歸也好,受了五戒也好,受了菩薩戒也好,都可以也應該再來受持八關戒齋的,因為八關戒齋與三歸、五戒、菩 薩戒的受持,並無衝突。

這是一日一夜受,今日受了,到明日天明,就可不再受此戒齋的限制,如果下次要受,必須重新再受,這實在是非常方便而功德很大的波羅提木叉,不像五戒是終身受戒,菩薩戒是盡未來際時受持。

八關戒齋的內容

八關戒齋的內容,前面已經大略地介紹過了,現在再來稍加解釋。

一至五戒,除第三淫戒之外,完全與五戒相同,即使淫戒一條,我在該文中,也已提到:“每月的六齋日,不得行淫。”不 過,但持五戒而不持八關戒齋的人,雖說六齋日不得行淫,萬一行了夫婦的正淫,也不算犯戒。唯於《梵網》菩薩戒輕垢第三十條,也有如此的規定:“……眾白衣 通致男女,交會淫色,縛著。於六齋日,年三長齋月(正月、五月、九月為長齋月),作殺生劫盜,破齋犯戒者,犯輕垢罪。”(大正二四·一○○七上至中)這是 說:受了《梵網》菩薩戒的人,也應於每月的六齋日及每年的三個長齋月中,皆不得犯殺生、偷盜、淫欲、非時食等的行為,否則便跟持八關戒齋的人一樣,成為犯 戒罪!這在《梵網》戒中,稱為“不敬好時戒”;五戒之人,不敬好時,雖非犯戒,總也不是好事,今在八戒之中,如果不敬好時,那就成為犯戒了,這是與五戒情 形不同之處。同時,八戒的不淫,還有更進一層的要求,《佛說齋經》中說:“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(如來),無淫意,不念房室,修治梵行,不為邪欲,心不貪 色,如清淨戒,以一心習。”(大正一·九一一上)在此最要緊的,是要向佛陀看齊,雖僅一日一夜,也得希望做到百歲比丘那樣的梵行清淨,身不犯淫行,口不說 淫語,心不念淫意,在此一日一夜之中,完全要以出世離欲的身心來自期自處,凡是一念淫意現前,或者回憶過去的淫境,或者想像未來的淫樂,便算齋不清淨。這 一要求,比起菩薩戒的“不敬好時戒 ”,又要嚴格得多了。但是,菩薩應持六齋,故在《優婆塞戒經》中有“持六齋戒”的規定。

現在,我們從第六戒起,分條研討如下:

第六條、不著香華蔓,不香油塗身;不歌舞倡伎,不故往觀聽。
因為八關戒齋是重在教人出離世間,重在種植出世之因,所以從事相上看,是屬於自求解脫生死的小乘法門(不要輕視小乘, 若無小乘行的基礎,大乘行便無從落實。自己不能生死自主,先喊:“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。”那是等同犯罪墮地獄,而非乘願救地獄了;要知道,唯有自主的能力 越強大,能做到化度的範圍越深廣。)故也不要說:“為了接引眾生,一生補處的菩薩也要用花蔓瓔珞來作莊嚴。”要知接引眾生是一回事,求了生死又是一回事。

“著香華蔓”,是印度的美化裝飾品,用香花結成花冠,綴成花圈,連成花串,或用金銀寶物鑲嵌連綴而成,戴在頭上,挂在 胸前,披在肩上,乃至垂吊佩飾於全身上下。如在今天來說,女人的項鏈、項圈、耳環、髮夾、飾帽、別針、手鐲、鑽戒、指環等等,男人的手錶、金戒、領帶上的 飾物等等,皆屬香華蔓的同一性質,所以南傳小乘比丘與沙彌,他們的手上是不帶表的,原因即在於此。

現在各地大乘比丘出國訪問,接受歡迎,有用夏威夷式的花圈,敬獻於項間佩挂者,乃是不合要求的事。在此不著香華蔓的含 義之中,當也包括了不著華麗高貴色彩與色彩鮮豔的衣服在內,這是不能不注意的。出家人著袈裟——壞色衣,是終身的事,在家人於持八關戒齋的六齋日,衣著自 也應當力求樸素為宜。這在佛陀時代,有一個例子:當時有一位非常有錢有地位的貴婦人,叫做毗舍怯母,有一次,她去拜見佛陀,直到走近祗園精舍的門口,才發 覺她是盛裝出來的,一身都珠光寶氣的花蔓瓔珞,她覺得去見佛陀是不該如此的,但又不便再退回家去卸裝,於是就將那些花蔓瓔珞卸下來,隨便向精舍裏的樹下一 放,朴樸素素地去見佛陀。以此可見,弟子為了恭敬佛陀,所以不敢打扮得花枝招展去拜見,我們為了了生脫死而受八關戒齋,自是更不應該盛裝豔抹了。

“香油塗身”,本來也是印度的習俗,印度地處熱帶,皮膚需要經常潤滑,所以有錢的人,不論男女,都有塗油的習慣,有的 人,每洗一次澡,便得塗一次油,故此“塗油”,也有清潔劑的成分在內;比丘比丘尼本不許塗油,但遇有病,佛也准許塗油,這在律中,常可見到,用油塗腳,更 是平常的事。不過,俗人,尤其是有錢的人,均用上等的香油。過出家生活的人是不可用香油塗身的。今日市場上所賣的香水、香皂、香粉、香脂、香膏、香油等 等,在受八關戒齋的日子,自也一律不得使用(如果比丘比丘尼用香料塗身,那是持戒不淨的徵象)。

以上兩點,男人比女人容易持,女人之愛美心理,是與生俱來的。但是,不聽說“女為悅己者容”嗎?女人美化自己的容貌, 乃為求取男人的愛慕與歡心,其中富有挑逗引誘的淫意在內,所以佛陀要求,在家弟子們於受了八關戒齋的日子裏,要把這些全部放下。如說為了交際與應酬的理由 而不能放下,那麼你可在沒有交際應酬的日子,再受八關戒齋,絕不可既然受了,又要去犯,受戒功德大,犯戒罪更大!所以泰國的在家人,如於六齋日(他們稱為 佛日),受八關戒齋,“那是一日夜不回家的,夜間就和衣睡在佛殿的四邊”。(見淨海法師的《泰僧安居記》,《海潮音》四三卷三月號)

對於香料的運用,律中也有指示:塗在佛殿裏,塗在僧房裏,或因住處房內有臭氣,亦可燃燒各種好香來薰。如有患眼、患瘡,醫師處方,教用香料為藥,並且非以香料塗抹不能治好者,也可以用。在今天,好像已極少用香塗瘡的實例了,故也沒有開用的必要。

“歌舞倡伎”,是娛樂,以世間法來說,人之對於娛樂,是不能缺少的,人類自初民開始,便有簡單的歌唱與舞蹈,因為娛樂 是調劑人類生活的一種要物,所以娛樂之於世界各民族中,自古以來,均受重視。不過娛樂的範圍很廣,娛樂的效果,也有善與不善,所以今世的社會,要提倡正當 的娛樂而取締不正當的娛樂,娛樂之有益於人的身心者,為正為善,有害於人的身心者,為邪為惡。故在中國的古聖先賢,要“制禮作樂”,“禮者養也”,禮的目 的,在培養中正和平的國民性,是為了發揚人性,提高人格而設。“樂者樂也,樂則安,安則久。”樂的目的,是在陶冶和樂互助的國民性,是為了上下和敬,長幼 和順,族裏和親而設。其實禮樂二者,相互為用,才能產生敬順和樂的效果:有樂有禮,雖樂而不流於淫亂,有禮有樂,雖禮而不滯於呆板。因此,娛樂的價值,可 以達成移風易俗的目的。

既然如此,我們佛教,怎麼要教人“不歌舞倡伎”呢?其原因,是在向往出世,既已向往出世,那還有閒情逸致來享受世間的 娛樂呢?出世者的態度,決不可仍以順世的心來衡量,否則也就不成其為出世者的態度了。既求出世,不可再以廣度眾生的理由來隨順世俗,若尚未證入聖果聖位, 空言隨順世俗而廣度眾生者,那你隨俗而流,順流以去,是真的;廣度眾生,則絕難做到!所以《瑜伽》菩薩戒中,菩薩為度眾生,可開七支罪,雖犯戒而有功德, 但又明文規定:“出家菩薩,為護聲聞,聖所教誡,令不壞滅。”(大正三○·五一七下)《攝大乘論》則說地上的菩薩,為度眾生,可開十惡,雖犯十惡,仍多功 德。《根本雜事》卷三七中說,佛陀為度樂神善愛犍闥婆王,也去天上親奏千弦琉璃箜篌。八關戒齋既是出世戒(本質與出家戒一樣),我們既然不是地上的聖位菩 薩,為了解脫生死,持齋之日,不作歌舞倡伎,不享聲色娛樂,誰說不該?

當然,佛陀並不禁止在家弟子的歌舞倡伎,為了供養三寶,俗人可以歌舞作為奉獻,這在大小乘經典中,均有記載。唯其應以 讚揚三寶的功德為先決條件,否則不得演奏於三寶之前(今人有以佛化電影、佛化歌曲、佛化戲劇來弘揚佛法者,自是不違佛制的,但是出家人絕不可參與演出)。 如在寺院中由俗人演奏歌舞而屬於讚揚三寶功德的,並且專為出家人演時,佛陀是准許看的,至於到以歌舞倡伎為營業的娛樂場所去看,佛陀則絕對的禁止。我以為 這有幾點理由:

  • (1)娛樂場所的歌舞,好壞不等,以娛樂為商業的人,為了“票房價值”,迎合低級趣味的色情演出,乃是極平常的事;
  • (2)娛樂場所的觀眾,男女混雜,賢愚不類;
  • (3)出家人的生活,應以攝心閑靜為職志,應以禪誦聽教為要務;
  • (4)出家人的服飾形貌與俗人殊異,易受俗人的注目,易招俗人的譏謗。

有這四點理由,修道人是否應該進出於娛樂場所呢?受了八關戒齋的人,可能與第四點無關,與前三點則是有著密切關係的。 但我看到淨海法師報道泰國的比丘生活,他們可以看電視,也可以聽收音機中的歌唱,根據佛制要求,他們看的電視,應該是有關佛教化的節目,他們所聽收音機的 歌唱,也該是讚頌三寶的歌唱。泰國實情如何,我則不得而知。

關於“歌舞倡伎”的內容,《梵網》菩薩三十三輕垢戒說:“不得聽吹貝、鼓、角、琴、瑟、箏、笛、箜篌、歌叫、妓樂之 聲;不得樗蒲”(賭錢)、圍棋、波羅賽戲(象棋)、彈棋(漢宮人妝奩戲)、六博(即今雙陸戲)、拍球(球戲)、擲石、投壺(竟技用,如今之鉛球、標槍、打 靶等)、八道行城(西域以棋子分八路進退遊戲)、爪鏡(圓光法)、蓍草(易卜)、楊枝(樟柳神)、缽盂(攪水碗法)、髑髏(報耳法)而作蔔筮。”(以上多 分參照藕益《梵網合注》括注,大正二四·一○○七中)

藕益大師在《沙彌十戒威儀錄要注釋》中又說:“唱曲吟詩,名之為歌;掉臂躑足,名之為舞;吹簫、彈琴、雙陸、圍棋、擲 骰、賭錢、醫、卜、星相、投壺、射箭、馳馬、試劍等,並名倡伎。”(卍續藏一○六·三四三B)從此可以明白,不歌舞倡伎的內容,是包括了一切的歌舞技藝與 雜耍了。

“不故往觀聽”是說,只要不是存心蓄意去看去聽,如果道經其前者,不為犯戒,但也不得因為偶而道經其前,便駐足觀聽,或隨逐觀聽——這要注意了,爭看街頭巷間的熱鬧,也是不許可的。

第七條、不坐臥高廣大床。
關於律中的“床”這樣東西,中國人可能還不大明白,床在我們是專門用來睡覺的,但在西域,床的含義較 廣,睡覺用的叫做床,起居用著坐的也叫床,床有大小及高矮不等,有的高大得需要好多人來抬,有的卑小得可用一雙手輕輕地移動。因此,有的床可以二人乃至數 人坐臥兩用,有的床是只能坐不能臥的。故在佛典中的床與座,往往通用或並用的,如說“身為床座偏大千”,這是說明願心之大,載德之厚,能以一己而廣度大千 眾生的意思。經中常說佛陀“敷座而坐”,但也有敷座而臥的,如《鼻奈耶》卷四中說:“時世尊四眾襞憂多僧(七條衣)敷床(座)上,僧伽黎(大衣)著頭前, 右脅臥獅子座,累膝互屈申腳……。”(大正二四· 八六六上)又如西藏達賴與班禪喇嘛的“坐床大典”,實也即是“升座大典”,所謂“金床”,也就是“寶座”。

明白了床的含義之後,我們可以解釋高廣大床了。

藕益大師《十戒威儀錄要注釋》稱:“床足但高一尺六寸,坐時腳不挂空,過此量者,即名為高;但可容身轉側,過此即名為廣。既高且廣,即名為大。”(卍續藏一○六·三四三B)這是根據《四分》比丘戒單隨法八十四條而來。

唯有淡泊了物質的享受,才能提高精神的領域;唯有簡單了物質的生活,才能勇猛於道業的精進。既然向往出世的境界,自當 放下感官的貪著了。資生的用品越好越美,我們就越是會被資生的用品所役所轉,甚至受護資生的用品要比愛護自己的道心更為熱切;資生的用品越高貴,我們的心 也就越是因了資生用品的高貴而現得高傲我慢起來,一有高傲我慢之心出現,道心也就走得無影無蹤了。所以唐代悟達國師,因受沈香寶座,一念名利心起,竟遭人 面瘡報。

再說,床上刻畫雕漆,綾羅綢帳,繡枕錦被等等,都算是高貴,如果再加床身寬廣高大,試問那對於一個修行的人是適合的嗎?一個人睡在這樣好而且大的床上,會有些什麼樣的心理反應,當亦可想而知了!

在家人,受了八關戒齋的日子,應該男女夫婦分床分房睡,如果家裏只有雙人床,沒有單人小床,不妨特為自己購置一張單人小床,專備六齋日臥用。否則雖受戒齋,亦不得戒齋。

第八條、不非時食
前面已經說過,八關戒齋的過中午不食是非常要緊的一條,而且是最主要的一條。受八關戒齋而不持此“不非 時食”,固然不成戒齋,出家而不持“不非時食 ”,便不能為俗人作八戒阿舍梨(師);不終身持“不非時食”者,也不得為俗人作八戒阿舍梨,不得為俗人授八關戒齋;更不得作沙彌戒和尚乃至比丘戒和尚;沙 彌不持“不非時食”,不得受比丘戒。這是非常嚴正的一條。

在佛陀時代的印度,外道婆羅門,均持“不非時食”,佛在《舍利弗問經》中說:“諸婆羅門,不非時食,外道梵志,亦不邪食。”(大正二四·九○二下)中後不吃東西,身心都很輕爽,雜想妄念也會減少。

不非時食,是說過了日中之後,除了飲水,不得再吃任何食物。俗人也許不慣中後不食,到了晚上也許會饑餓難忍而反增煩 惱,甚至形成胃病。這一點,我要普勸:如你萬不得已,你可以方便吃糖減餓;可以吃果子汁,但要先用清水滴淨,並且不得吃果子肉。如果你能忍受的話,反正一 個月只有六天,為什麼不勇敢一些來忍受一下呢?如說營養不夠,那是多餘的顧慮。

什麼是六齋日?

八關戒齋,是俗人在每月的六齋日受持的。前面說過,陰曆的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二十三,以及月底的最後兩日,便是六齋日。

不非時食,是印度的內外道通行的,六齋日也是印度的內外道共同守持的。在此,我們必須明白,佛法與外道,在人天法的許 多觀念中,是可以相通的,外道雖不如佛法的深廣博大,外道在人天法中所見境界,有許多在佛教是可以承認的。只要是對的,外道說了正法,雖為外道所說,仍應 得到尊重,如果是不對的,佛子說了邪法,雖是佛子所說,還是不能採信,這也是佛教的偉大之處。

六齋日,梵語叫做逋沙他(Posadha)。這與佛教每半月布薩說戒的布薩,是同一義,意為“長淨”,長養善法,清淨 梵行的意思,其實比丘半月布薩說戒,與六齋日的關係很深。如《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》卷六:“王舍城諸外道,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,集一處唄誦,多得利 養,眷屬增長,爾時瓶沙王信佛法僧,往詣佛所……佛言聽諸比丘,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,集一處唄誦說法。”(大正二三·六○三上,印度當時將一個月分為二 月,稱為白月與黑月,每月只有十五天,只有初一到十五,沒有十六到三十)至於布薩,原因亦為“王舍城諸外道梵志於月三時為集會,眾人群來周旋,共眾知友, 供養飲食。佛勸瓶沙王制之,有比丘對白衣說經,白衣施食比丘等者,原為月二回,次第增為六齋八齋等。”見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八六二頁)乃至增為十齋日 的。可見比丘的半月布薩一回與八戒的半月布薩三回,是同出一個原因了。

那麼,為什麼要選這六天為齋日呢?

《大般若經》卷十二:“六齋日,月八日、二十三日、十四日、二十九日、十五日、三十日,諸天眾會。”(大正八·三一○下)

《四天王經》:“諸天齋日,伺人善惡,須彌山上即第二天,天帝名因,福德巍巍,典主四天,四天神王,即因四鎮王也,各 理一方。常以月八日遣使者下,案行天下,伺察帝王臣民、龍、鬼、狷飛、蟲支行、蠕動之類,心念、口言、身行善惡;十四日遣太子下;十五日四王自下;二十三 日使者複下;二十九日太子複下;三十日四王複自下。”(大正一五·一一八中)

《智度論》卷十三:“問曰:何以故,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?答曰:是日惡鬼逐人,欲奪人命,疾病凶衰,令人不吉,是故劫初聖人,教人持齋修善作福,以避凶衰。”(大正二五·一六○上)

關於六齋日的由來,傳說很多,各部經中,大同小異,《大智度論》所列最詳,如有興趣,可以參閱大正藏二十五冊一六○頁。

《大毗婆沙論》卷四十一:“三十三天……於白黑月,每常八日、若十四日、若十五日,集善法堂,稱量世間,善惡多少。……見造善者,便擁護之;見造惡者,即共嫌毀。”(大正二七·二一一下)

好了,我們不再多舉了,其實,我們持戒齋的目的,不是怕天神來伺察善惡,不是怕疾病凶衰,也不是怕天神的嫌毀,而是為 了種植出世之因。不過,每月之中,既有如此的六天,比較重要,所以佛陀也就選了這六天,作為八關戒齋的齋日。絕不是說,唯有此六天可作齋日,其餘日子便不 可作齋日;更不是說,只此六天應該持戒齋,其餘的日子便不該作戒齋日。因為凡是受持戒齋,日日受持,日日均有功德,六齋之日僅持其中的一日,也有一日的功 德。如果不持戒齋而反造惡業,六齋日作了固然得罪,平日作了,同樣也要遭報。佛陀沿用印度外道所通行的六天,來勸在家弟子們受持戒齋,也是一種權巧方便。

怎樣算是戒齋清淨?

八關戒齋,看來僅僅八條,要求受持清淨,實也不太容易。身不作惡:不殺,不盜,不淫,不著香華蔓不香油 塗身,不歌舞倡伎,不故往觀聽;不坐臥高廣大床;口不作惡:不妄語,不飲酒,不非時食;只要決心來做,是可能做得到的。至於要使意不念惡,那就很難了。最 難控制的是妄念的紛紛湧現,並且不絕如縷,心志稍不集中,妄念便會趁隙而入,妄念之中,有善有惡有無記,善的不妨,無記亦無多損,惡念之來,念殺生、念偷 盜、念淫欲、念妄語、念飲酒,乃至念非時食,只要一念生起,不論念過去,念未來,均為齋不清淨,唯其若未涉及身口二業,仍不是破戒。

如果有人準備於明日受持八關戒齋,以為明日既不能行殺、行盜、行淫,乃至不能於非時而食了,便於今天故意放縱一 番,這樣的人,明日雖能受持戒齋清淨,也是不算清淨;或有人今天受持八關戒齋清淨,卻存意明天去行殺、行盜、行淫,乃至準備非時而食者,還是不算清淨。持 戒齋者,貴在心念出離世間,貴在放下五欲的束縛,如果心不清淨,便是齋不清淨,豈可懷著貪樂五欲之心,而來受持戒齋?

因此,佛在《優婆塞戒經》卷五中說:“若欲受齋,先當敕語,遮先諸惡,乃得成就;若先不遮,輒便受齋者,不名得齋。”(大正二四·一○六三中)可見,受齋之先,不但先從身心清淨而作準備,更要以口宣告他人,使得他人也知道我要受持戒齋了。

如何才能做到戒齋清淨,藕益大師於《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》的末後說:“凡齋戒日,不得鞭打眾生:不得身口作不威儀事……不得起貪欲、嗔恚、煩惱等邪覺,更須修六念。以上四禁,若有犯者,雖不破齋戒,而齋戒不清淨。”(卍續藏一○六·三七五D)

六齋日受了八關戒齋,為防妄念叢生,為增戒齋功德,最好的方法是專持六念:

一、念佛:佛為慈悲導師。念佛的法門,能除愚癡;念佛的實相,能除惡意;念佛的相好,能除怒習。

二、念法:法為諸佛之母。佛所說法,無量無邊,但以三十七道品,能夠逐層而上,完成修證之功,所以應念三十七道品,其內容是:

  • (一)四念處——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
  • (二)四正勤——未生惡不生、已生惡滅除、未生善令生、已生善增長。
  • (三)四如意足——欲(慕樂修持之法)、念(一心正住其境)、精進(修習不懈)、慧(思維心不散)。
  • (四)五根——信(信於正道)、精進(勤求不息)、念(一心觀想)、定(一心寂定)、慧(內性自照)。
  • (五)五力——由五根而發生五種力量,破除五障;信力遮煩惱、進力除懈怠、念力破邪想,定力破妄想、慧力破一切邪外。
  • (六)七覺支——念(思念修諸道法,而使定慧均等)、擇法(以智簡擇法之真為)、精進(以勇猛心、離邪行、行正法)、喜(心得善法,即生歡喜)、輕安(斷除身心粗重,身心輕利安適)、定(心住一境)、行舍(舍諸妄謬、舍一切法)。
  • (七)八正道——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精進、正定、正念、正命。

三、念僧:僧是人天福田。根據《佛說齋經》的記載,此所謂念僧,是念的真實僧,或勝義僧,乃是證得四果與向四果的四雙 八輩的聖僧。但凡夫比丘僧,也應恭敬供養,此處所謂念,乃是念其功德,所以要念勝義真實僧,平日依止學習,仍當以持戒有素的世俗僧為主。因為梵語僧伽 Sagha一字,意為和合眾,或者單譯為眾。印度四人以上即為眾,所以比丘比丘尼四人以上,可稱為僧伽,俗人四人以上,也可稱為僧伽,所以佛弟子共分七眾 乃至九眾;所以阿含經有將"歸依僧” 譯為“歸依眾”的,因此有人以為,既稱歸依眾,就不必一定要歸依出家人了。其實,凡立此一謬論者,已招大罪!因為佛陀從未說過歸依僧者即是歸依在家眾的, 處處都說是“歸依比丘僧”。佛初成道,未度比丘,先度在家弟子,便令歸依未來比丘僧,即是最大的明證。因有人誤解了僧的定義,故此附帶說明。

四、念天:天上長壽安樂。因為受持八關戒齋一天一夜,其功德卻可感生欲界六天的果報,所以一心念念,生天的果報,長壽安樂。

五、念戒:持戒三業清淨。八關戒齋,雖僅八條,然其戒力的範圍,亦可大至無窮無極,持一殺戒,即可於一切眾生分上得不 殺的功德,餘戒亦可類推准知;八戒的究竟,亦能具攝定共戒(由定而發,又稱禪戒,由定力而自然不犯,故稱定共戒)、道共戒(證得聖果階登聖位,雖不受戒持 戒,也能與戒相應而一往清淨,故稱道共戒)、三聚淨戒(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攝眾生戒,這是大乘菩薩戒的境域了)。因為五戒是一切戒的基礎,八戒自也更是 一切戒的基礎了。故其功德大小,可以隨人而異,以菩薩心持五戒,五戒即成大乘戒;為求人天福報持菩薩戒,菩薩戒也等於五戒了。

六、念施:普濟一切貧窮。貧窮有三種:財富貧窮、修福修道的方法貧窮、做人處世的膽識貧窮。所以佈施也有三種:財物佈 施、佛法佈施、無畏佈施。財物能使眾生的物質生活改善,佛法能使眾生的精神生活充足,無畏能使眾生鐵肩擔道義,擇善而從,勇猛直前。根據《智度論》的解釋 是這樣的:持戒之人不犯他人的財物,且以自己的財物施與他人,稱為財施;能為他人說法,使之開悟得道,稱為法施;一切眾生皆有畏死之心,持戒之人無殺害之 心,能使眾生沒有畏懼感,稱為無畏施。(大正二五·一六二中)

以上介紹了許多的名相,枯燥無味,對於初入佛門的人來說,的確是件困難的事,單把六念的內容分辨清楚,已經很不容易, 再要一心一意地念此六念,那就更不容易了。不過,這是修持八關戒齋法門的一種規定,如能如法做到,自是好事,萬一於一時之間用不上六念的工夫,改用持名念 佛念菩薩的聖號,也可通融,比如小乘經中的念佛,那是念佛的功德相好,在彌陀宗中的念佛,卻是專心持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了。如果再有方便法門,比如持咒、誦 經、禮懺,那也可以。

比如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中說:“若未來世眾生,於月一日、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、十八日、二十三、二十四、二十八、二 十九日乃至三十日……能於是十齋日,對佛菩薩,諸賢聖像前,讀是(地藏)經一遍,東西南北,百由旬內,無諸災難,當此居家,若長若幼,現在未來,百千歲 中,永離惡趣。”(大正一三、七八三中至下)我們看,十齋日是於六齋日之外,另加一日、十八日、二十四日、二十八日的四天,其餘六天即是六齋日;十齋日可 讀誦地藏經,六齋日當亦可誦地藏經了。

還有《藥師經》中也說:“受八分齋戒……複應念彼(藥師)如來本願功德,讀誦此(藥師)經,思惟其義,演說開示。”(大正一四·四○六下)

由此也可證明,受持八戒之日,不唯可以誦經——六齋日的由來,本為瓶沙王請佛於此六日說法的,已見前面徵引。

八關戒齋的條件

唯有人類可受戒
《薩婆多毗尼毗沙》卷一中說:“凡得波羅提木叉戒者,以五道而言,唯人道得戒。”(大正二三·五○九中)八戒也是波羅提木叉戒,故除人類而外,異類眾生,上至天人也不得戒。

又說:“雖處處經中,說龍受齋法,以善心故,而受八齋,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,不得齋也。”(大正二三·五○九下)又 說:“一、男、二、女、三、黃門、四、二根、四種人中,唯男、女得戒。”(大正二三·五○九下)也就是說,雖在人類之中,也只有生理正常的男人與女人,才 能得戒。

犯五逆破淨戒者不得受戒!
《薩婆多毗尼毗婆沙》卷一中說:“如是男女中,若殺父母、殺阿羅漢、出佛身血、破僧輪(以上眾五逆)、汙比丘尼、賊住(非法而住僧中者)、越濟人(為了生活非為佛法而出家者)、斷善根,如是等人,盡不得戒。”(大正二三·五○九下)

《優婆塞五戒相經》中說:“犯佛弟子淨戒人者,雖然犯戒之罪,然後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。”(大正二四·九四三 上)所謂“淨戒人”是指守持不淫戒的人,如果他人堅持不淫戒,初次誘逼,與其行淫,便稱破人淨戒了。比丘、比丘尼、式叉摩那、沙彌、沙彌尼,以及受持八關 戒齋日的優婆塞與優婆夷,均不得使之破戒,否則自己便永無求受任何佛戒的資格了。不過,通常均以破女尼的淨戒為主,破男人的淨戒,總不是尋常的。然在《十 誦律》卷四十中有這樣一段記載:“佛在舍衛國,有一婆羅門生女,面貌端正……名曰妙光……是女以先語沙門婆羅門:‘共我行欲!’因緣故墮惡道,在彼國北 方,生作淫龍。”(大正二三· 二八七下至二八八上)這僅僅誘使沙門婆羅門與她行淫,尚未造成破他淨戒的事實,她便因此而墮淫龍了!

受持的時限
關於受持八關戒齋的時限,各經論中,所說不一。

《薩婆多毗尼毗婆沙》卷一中說:
      “問曰:‘受八戒法,得二日、三日乃至十日,一時受不?’
  答曰:‘佛本制一日一夜,不得過限。若有力能受,一日過已,次第更受,如是隨力多少,不計日數也。’”(大正二三·五○九上)
  又:"問曰:‘若欲限受心晝日齋法,不受夜齋,得八齋不?若欲受夜齋,不受晝齋,得八齋不?’
  答曰:‘不得。’所以爾者,佛本聽一日一夜齋法,以有定限,不可違也。”(大正二三·五○九上至中)

這是說明八戒唯有一日一夜受,不得數日連受,也不得單受白天而不受夜間,或單受夜間而不受白天。雖在《根本部皮革事》 中,億耳於曠野見到單受日齋與單受夜齋的果報者,但在《薩婆多毗尼毗婆沙》卷一中又接著解釋道:“有云:此是迦旃延欲度億耳故,作變化感悟其心,非是實 事。”(大正二三·五○九中)。

但在《成實論》中則說:“有人言:此法但齋一日一夜。是事不然!隨受多少戒,或可半日乃至一月,有何咎耶?”(大正三二·三○三下)

《藥師經》中也說:“有能受持八分齋戒,或經一年,或複三月,受持學處。”(大正一四·四○六中)

又說為了供養藥師如來:“應先造立彼佛形像……七日七夜,受八分齋戒。”(大正一四·四○六下)這是說八分齋戒,不一定要在六齋日受持,受持之際,可以或一年,或三月,或七日七夜,連續受持的。

不過,依照八戒的受戒文字來說,乃以“一日一夜”為准為常,為正為主,如果環境許可,最好是一日一夜受持,好在每月只有六次。如果環境不許可,或者發心連續受持,附近又沒有能為受戒之師,為免每日往返之勢,也不妨限年、限月、限數十日、限數日來受持。

求受的方式

《優婆塞戒經》卷五中說:“如是(八)戒者,不得一時二人並受。(大正二四·一○六三中)八戒只能一人一人地單獨向八 戒師求受,其中的原因,根據靈芝律師的解釋是:“不得多者,恐人參混,心不專一。泛論歸戒,獨受為佳,則心不他緣,法無通濫。今多眾受,於理雖通,終成非 便。”(《行事鈔資持記》卷三九,大正四○·四○七下,卍續藏七○·四六A)

《薩婆多毗尼毗婆沙》卷一中說:“夫受齋法,必從他受。於何人邊受?(出家)五眾邊。”(大正二三·五○九上)

《優婆塞戒經》卷五也說:“不得佛像邊受,要當從人。”(大正二四·一○六三上至中)

可見,八戒應向出家的比丘、比丘尼、式叉摩那、沙彌、沙彌尼前求受。但在《成實論》及《智度論》中,又許可自誓受。

《成實論》中說:“若無人時,但心念口言:我持八戒。”(大正三二·三○三下)不過自誓受也是有條件的,比如《梵網》 菩薩戒,可以自誓受,唯其應在:“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,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,而要見好相(佛來摩頂)、見光、見華,種種異相”。(大正二四·一○○六下) 如果不是沒有能授八戒的出家五眾的情形之下,當然還是向出家五眾,求受八戒的好。

受八戒,可往寺院中求受,也可在自家中請八戒師來授。藕益大師則說:“優婆塞受齋,就寺為便,優婆夷受齋,就家為便。”(卍續藏一○六·三七五C)男人去寺院,女人則在家。但此沒有硬性規定,唯視實際情況,隨緣求受八戒就好了。

齋日的準備

八戒雖以六齋日為常經,但逢佛菩薩誕日,自己的生日,父母的死亡日,或為六親眷屬作諸功德之日,以及一切紀念、懷恩、 修福、祈禱之日,均應酌情受持八戒。儒家每逢祭祀大典,也有“齋戒沐浴”的準備工夫,如《禮記》〈曲禮〉說:“齋戒以告鬼神。”《孟子》〈離婁〉也有:“ 齋戒沐浴,則可以祀上帝。”
不過,儒家齋戒的意義,雖可與佛教相通,其內容則不同。

受持八戒之前,身口意三業,即應清淨下來,故於《增一阿含經》中說:“我今懺悔,不自覆藏,依戒法成其戒行,八關如來齋法。”(大正二·六二五中)

又如《薩婆多毗尼毗婆沙》卷一:“若人欲受八齋,先恣情女色,或作音樂,或貪飲啖,種種戲笑,如是等放逸事,盡心作已 而後受齋,不問中前中後,盡不得齋;若本無心受齋,而作種種放逸事,後遇善知識,即受齋者,不問中前中後,一切得齋;若欲受齋,而以事難自礙,不得自在, 事難解已而受齋者,不問中前中後,一切得齋。”(大正二三·五○九上)

上文所言的“中前中後”,應予說明:八關戒齋的求受時間,應以持齋日的清晨為正規,最少也該是在中午以前,今日的泰 國,就是在中前受的:“每逢佛日和星期天,早晨七八點鍾,就有很多男女佛教信徒,手裏拿著鮮花香燭,和私人簡單用的東西,陸續來到佛寺做早課與聽僧人說 法……說法之前,先為信徒們說三歸五戒……信徒中也有受八關齋戒的……受五戒與受八關齋戒,是同在一起的,不過當僧人宣說到第六、七、八戒時,受五戒的人 不用答‘持’。”(淨海法師《泰僧安居記》,《海潮音》四三卷三月號)

但如遇到逆緣阻礙,只需心念受齋,延遲到中午以後再補行求受,也是可以的。如《俱舍論》中也說:“我恒於月八日等必當受此近住律儀”(即八關戒齋),若旦有礙緣,齋竟,亦得受。”(大正二九·七五上)

八關戒齋如何受戒 ?


如何納受戒體?
有關八關戒齋的內容及其要求,介紹至此,大致已經完備了,現在再來介紹納受戒體的方法。

本來,三歸、五戒、八戒,說戒受戒,都是很簡單的,只要準備的工夫做夠了,受時就很容易。但在中國的大寺院中,一切講究排場,所以讀體大師,也為八戒的傳授,編了一篇〈授八戒正範〉,共分八節儀式,其綱目如下:

  • 一、敷座請師——由引禮師領導迎請和尚升座。。
  • 二、開導——略示八戒的意義及持齋的方法。
  • 三、請聖——迎請佛法僧及護法龍天。
  • 四、懺悔——懺除往昔惡業,懺斷未來惡業。
  • 五、受歸——以三歸納戒體。
  • 六、宣戒相——宣說八戒戒相條文。
  • 七、發願——發願以此功德,攝取一切眾生之惡,使成無上菩提,同在彌勒的龍華三會,了生死,化有情,生極樂。
  • 八、勸囑回向——說明八戒的受持功德,並勸以此功德,回向一切眾生。

此一〈授八戒正範〉,雖然很好,做起來的場面也很隆重莊嚴,但是所需時間較長,受戒之時,除了授戒師,還要引禮師,戒師若非住持方丈,行來頗為不易。

因此,弘一大師曾經根據《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》,錄編一篇〈受八關齋戒法〉,現在照抄介紹如下:

歸命一切佛,惟願一切佛菩薩眾,攝受於我。
我今歸命勝菩提,最上清淨佛法眾。
我發廣大菩提心,自他利益皆成就。
懺除一切不善業,隨喜無邊功德蘊。
先當不食一日中(即一日夜中過午不食),後修八種功德法。(以上三說)

我名某甲,唯願阿闍梨攝受於我,我從今時,發淨信心,乃至坐菩提場,成等正覺,誓歸依佛,二足勝尊;誓歸依法,離欲勝尊;誓歸依僧,調伏勝尊。如是三寶,是所歸趣。
(以上三說)

我某甲淨信優婆塞(案受八戒者,正屬在家二眾,亦兼通於出家諸眾,如《藥師經》中所明。此文且據在家者言,故云優婆 塞,若出家者,隨宜稱之),唯願阿闍梨,憶持護念,我從今日今時,發起淨心,乃至過是夜分,訖於明旦日初出時,於其中間,奉持八戒。所謂一、不殺生,二、 不偷盜,三、不非梵行,四、不妄語,五、不飲酒,六、不非時食,七、不華蔓莊嚴其身及歌舞戲等,八、不坐臥高廣大床。我今捨離如是等事,誓願不捨清淨,禁 戒八種功德。
(以上三說)

我持戒行,莊嚴其心,令心喜悅;廣修一切,相應勝行;求成佛果,究竟圓滿。
(一說)
  又誦伽陀頌曰:

我發無二最上心,為諸眾生不請友。
勝菩提行善所行,成佛世間廣利益。
願我乘是善業故,此世不久成正覺。
說法饒益於世間,解脫眾生三有苦。

以上文中的案語,均係弘一大師原文。唯其主張出家諸眾亦持八戒者,必須加以說明:根據律制要求,八戒乃是沙彌十戒的前 九戒,只要受了沙彌戒,就已終身須持八戒,至於比丘戒,更不用說,已經包括了八戒,所以,出家諸眾,乃自然而然是終身受持八戒的。但是,弘一大師之所以說 出家諸眾也當受八戒者,正因今世的出家諸眾,殊少依律而行。多數出家人,別說比丘戒或沙彌戒,連八戒也未能受持啊!

現在再錄《在家律要廣集》卷四中的〈受八關齋法〉如下,用供參考(卍續藏一○六·三八○A至B):

先應教受三歸法:


我某甲歸依佛,歸依法,歸依僧,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(夷),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。
(三說)

我某甲歸依佛竟,歸依法竟,歸依僧竟,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(夷),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。
(三說)

次應教受戒齋法:

我某甲若身業不善,若口業不善,若意業不善:貪欲、嗔恚、愚癡故。若今世、若先世,有如是罪,今日誠心懺悔,身清淨、口清淨、心清淨,受行八戒。

如諸佛盡壽不殺生,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。
如諸佛盡壽不偷盜,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盜。
如諸佛盡壽不淫欲,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欲。
如諸佛盡壽不妄語,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。
如諸佛盡壽不飲酒,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飲酒。
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華蔓,不香塗身,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華蔓,不香塗身。
如諸佛盡壽不歌舞倡伎,不往觀聽,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,不往觀聽。
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廣大床,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廣大床。
如諸佛盡壽不非時食,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時食。
我今以此八關戒齋功德,四恩總報,三有齊資,普與眾生,同生淨土。
(如果各人自有願求,均可加入回向)

這篇〈受八關齋法〉,似較弘一大師根據《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》所錄編的還要簡要,三五分鐘之內,就可把這堂受八戒的佛 事做好。並且這是將八戒與一齋,分列為九條,稱為“戒齋法”而不稱“齋戒法”。其實,用“齋戒”二字,是受儒家“齋戒以告鬼神”及“齋戒沐浴”的影響,依 照八戒齋的次序言,應該稱為“戒齋”而非“齋戒”。所以筆者本篇行文均用“戒齋”,徵引他文者,則隨文而錄。或也有人以為,八戒以齋為體,稱為“齋戒”, 那也不無道理。

另有此處是“如諸佛”受持戒齋,在《中阿含》〈持齋經〉中,則是比照“阿羅訶”受持的。

受戒後如何捨戒?

本來,八關戒齋的受持,僅僅一日一夜,故也無所謂捨戒,既然受了,就不該捨戒,也用不著捨戒的。但是為 防萬一,在《薩婆多毗尼毗婆沙》卷一中,也有捨八戒的許可:“若受齋已,欲捨齋者,不必要從五眾而捨齋也,若欲食時,趣語一人,齋即捨。”(大正二三·五 ○九中)也就是說:如因逆緣,或因煩惱,或以饑餓難忍時,只要向一個懂事懂話的人一說,便算捨齋。

  在《義鈔》中也說:"若有染心,淨欲犯戒,寧可捨已為之,後還懺悔亦得。”五戒十戒同此。這是說:不能守持,應捨戒,以後要受,懺悔之後,仍得再受。

受戒後如何稱呼?

前面說過,八戒是七眾戒之外的頓立戒,受了三歸五戒的人,可以加受一日一夜的八關戒齋,未受三歸五戒的 人,同樣可以求受八關戒齋。但是,這有一個稱呼上的問題:受了三歸五戒的人,稱為優婆塞(近事男——親近三寶承事三寶)與優婆夷(近事女),加受了八戒, 乃至菩薩戒者,仍然稱為優婆塞與優婆夷。

  如果不受三歸五戒而僅於齋日受八戒者,稱為什麼呢?《薩婆多毗尼毗婆沙》將這稱為“中間人”,也就是說,受持戒齋之日,稱為優婆塞優婆夷,平日則不名之為優婆塞與優婆夷了。

又有將受了八戒的在家男女,稱為“近住男”與“近住女”的,這是說:八關戒齋是出世正因,出世的究竟(不是菩薩道的究 竟)則是阿羅漢果,所謂“近住 ”,是指所住境地接近阿羅漢,或者是指親近阿羅漢而住,因其心樂於出離世間,故又較“近事”優勝了一層。如《婆沙論》中說:“受八戒齋,近阿羅漢住,故名 近住。”(大正二七·六四八下)《毗婆沙論卷》一二四:“問何故此律儀名為近住,答近阿羅漢住故名近住。”實際上也應如此,通常受八戒的人,多半是先受了 三歸五戒的人,不受三歸五戒,單受八關戒齋,那是很少有的。

受持八關戒齋的功德

受持八關戒齋,雖僅一日一夜,如能受持清淨,其功德之大,乃是不可限量的。

《佛說齋經》中說:“奉持八戒,習五思念(即六念),為佛法齋,與天參德,滅惡與善,後生天上,終得泥洹。”(大正一·九一一下)受持八戒,雖生天上,必將泥洹(即涅槃),而得了生脫死,這是多大的功德果報了!

《優婆塞戒經》卷五中說:“受八戒者,除五逆罪,除一切罪,悉皆消滅。”

  又說:“若能如是清淨,受持八戒齋者,是人則得無量果報,至無上樂。”

  又說:"彌勒出時,百年受齋,不如我(釋尊)世一日一夜。”

  又說:“善男子!是八戒齋,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瓔珞也。”(大正二四·一○六三中)

《阿含經》中說:若於六齋日,奉持八戒一日一夜,福不可計。(參照大正二·六二五下至六二六上)

《涅盤經》中記載一個廣額屠夫,於日日中,殺無量羊,後遇見舍利弗,即發心受八戒,經一日一夜,命終得生天上。(大正一二·四七九中)

《菩薩處胎經》中說:“八關齋者,諸佛父母。”(大正一二·一○五二上)


普勸受持八關戒齋

受持八關戒齋,既有這樣大的功德,八關戒齋要求雖嚴,但也未必不能如法做到。我人學佛的目的,絕對多數 是希望出離生死的,但於在家弟子,若不種下出世之因,殊難獲致出世之果。同時,受了五戒的人,再持每月六日的八戒,也不是一樁多大的難事,一月之中,僅六 天不吃晚飯(過中午不食),那是容易做到的事,八戒齋中,主要是在此條下非時食的“齋”戒;這條守了,其他八戒比守五戒是困難不了多少的。所以大陸的在家 弟子,受八戒的很多,在南傳國家受八戒的則更普遍。在今日的臺灣以及海外,受八戒的風氣很低,即使有些人受,也是不夠如法。

因此,我很希望提倡這一受八戒的風氣,故而不厭其煩地廣徵博引,寫了這篇文字。但願讀了這篇文字的人,能夠回應並促成這一受持的風氣。

  同時弘一大師也說:“若嫌每月六日太多,可減至一日或兩日,亦無不可。”(《律學要略》)

這也正如《優婆塞戒經》中所說:“如是齋者,既是易作,而能獲得無量功德;若有易作而不作者,是名放逸!”(大正二四·一○六三中)
  內容來源 :   汐止淨業講堂  
   網站連結 : Google


   
唵 嘛呢叭咪吽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本論壇內容均來自各互聯網絡,文章與圖片的版權屬於原作者。所有的流通,見聞,隨喜者,功德悉迴向盡法界與圖文作者。
<  本論壇無商業廣告 僅作公益性分享, 若引用有涉及版權問題請使用頁尾'舉報'功能 回報版主下架, 感恩您!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