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彌陀山莊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2668|回復: 0

[佛教文摘] 釋《僧伽吒經》

[複製鏈接]

3197

主題

1436 小時

在線時間

1萬

積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積分
13049
跳轉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表於 2016-2-29 23:41:52 | 只看該作者 |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史春南 釋正南 譯於2013年八月中旬


按照經文順序次第,以阿拉伯數字編號開顯如下法詣:
僧伽吒經之法要:見8-9頁

  • 1、 若聞此法門者,滅除五逆罪。(所謂五逆罪:殺父母、殺羅漢果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等)
  • 2、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,見一切佛。
  • 3、惡魔不惱,善法成就,能知生滅。以不生滅修持能成無上道。
  • 4、 聞此法門,超過一佛福德之聚。何為一佛之福德。如恆河沙等眾生,悉作十地菩薩,如是十地菩薩所有福德,不如一佛福德之聚。

僧伽吒經第一卷:

有二眾生謁仰於法。分為二。
1一者,於一切眾生其心平等:
何為其心平等。釋:佛有四智,其中有一智,即為「平等性智」。
上有四法界:佛道、菩薩道、僻支佛道或者稱緣覺道及聲聞道。此四道,前三道已得解脫,聲聞道還有初果二果未得解脫。
下有六法界:天道、人道、修羅道、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。所謂平等,一切眾生,皆具如來德相,皆可成佛,只要放下妄想、分別與執著。若能明白如來的平等性智,能以平等性智去做,就不會顯示我相,以強欺弱,盛氣凌人等。就不會吃眾生肉,就能持戒,得如來戒藏。

2、二者既聞法已等,為眾說心無希望。
上至諸佛,下至六道眾生,皆為化現。實無有我。我為何物,如來正見,我是大地、風、火、水四大元素構成,和合為相。當一期生命結束,四大分離,今者妄身當在何處,即知此身,畢竟無體。本來無我,眾生妄執有我。本來無法,眾生妄執有法。眾生無明,將色身計著有我。因有我,即有我所。我所即是,種種心,種種欲望。如來在大量的經卷中,如金剛經、楞嚴經、楞伽經、大日經中,以各種法語,教育弟子,應住寂滅心。如在金剛經中教育眾生,不起生心。過去心不可得,已沒故。現在心不可得,剎那剎而閃過。未來心不可得,如煙雲。在楞嚴經中將心比作客塵,猶如客人,終不能久住。眾生之心實際是生生不住,念念遷謝。在楞伽經中,講十方推求一切心相,皆不可得。這就是如如智。在大日經中,眾生有百六十心,如來教導,於阿耨多羅三菩提無有少法可得,這就是住心品。也正是上文所說,心無希望。斷除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是心無希望。

3、 一發誓願尚得如是福德之聚,壽八十劫,何況於佛法中廣修諸行。何況書寫讀誦之者。若以淨信心讀誦此法門福多於前。知宿命。(見12-13頁)

4、 聞此法門生信心者,於千劫中不墮惡道,二萬五千劫常得出家,五萬劫中作正法王。說明成佛有三大阿僧袛劫。(14頁)

5、 謗此法門者,若有於十二恆河沙諸佛起於惡心。謗者罪多於彼,若於大乘起惱心者,如彼眾生被燒焦然。謗法者有二種:一者作不善業,二者誹謗正法。如是二種人臨死之時無依止所,即沒有好的住所。入大地獄,大叫喚地獄、燒然地獄等。於此八地獄,滿足八劫受大苦惱。(15-17頁)

6、云何修智慧,云何聞此法門,增長善根。
佛告言,聞此法門,輿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諸佛福德正等。云何善根滿足。佛云:功德如佛者,當知滿足。又云,法師善根與如來等。何等是法師,流通此法門者,名為法師。(18-20頁)

7、 天子共白佛言,如是法門願住閻浮提。有尼犍子,來詣佛所。尼犍云:勝也沙門。沙門是佛門。佛云,如來常勝。又云,汝等住顛倒,汝等無勝也。凡夫無慧樂,何處得有勝。不知於正道,云何得有勝。尼犍子感慨,父母兄弟,無能救濟者,見曠野大澤。空無人行路,無伴獨受苦。彼受諸苦惱,由不見如來。

8、 尼犍右膝著地,大聲言,如來哀愍,願見救濟。我等皈依佛,如來遣一切勇菩提摩訶薩埵往外道尼犍子處,為他說法。勇摩訶薩埵受佛神力,即沒不現。

9、 勇薩埵為尼犍子說法。實際是如來在說法。故經上說,爾時世尊為尼犍說:生死苦惱。人生多怖。生有病苦,病由老苦,老有死苦。復有王難、賊難、水難、火難、毒難,自作業難。實際上歸結起來人生有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到、怨嗔恚、愛別離。五蘊熾盛。又可以歸結為三苦:苦苦、行苦、壞苦。學佛之人應當弄懂以上基本法律。(23-24頁)

10、一切勇薩埵與尼犍形成顯明的反差。尼犍子心懷恐怖。勇薩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自身十八千億住於十地大菩提薩埵,現種種神力,現馬形、獅子虎形、金翅鳥形、須彌山形。以神力至華上世界。至十方諸佛世界。見一切諸佛。並悉皆恭敬供養。(24頁-25頁)

11、一切勇薩埵以神力至各佛所時,亦見六十五億世界諸佛正法滅盡,我心焦惱而懷悲泣。見天龍夜叉憂惱啼哭,如箭入心。這段文字雖少,說明一旦正法滅盡,邪法猖獗。眾生貪嗔痴三毒將彌漫虛空。殺盜淫、黃賭毒愈演愈烈。沒有佛的世界,沒有佛法的世界,將失去光明。眾生墮入無邊的苦海。於是更說明佛法要流通。只有佛法流通,才能請佛住世。更要認識,僧伽吒經寶典的作用與意義。(27頁)在末法時期,貪嗔痴勢力表現強盛,帝國主義以強權政治挑起戰爭。由於貪心作祟,世界環保惡化,水平面提高,綠洲銳減更沙漠化。病因是層出不窮。耕地面積愈來愈少,食物堪憂。盜匪猖獗。雖看今日世界燈紅酒綠,車水馬龍,卻幸福指數日益下降,人們心中空虛。都是離正法愈來愈遠。(25-26頁)

12、一切勇薩埵,又憑如來神力至華藏世界,有無量空坐。勇問華藏佛,云何空無人坐。佛告言,不種善根眾生,不得在於此會中。又云,得聞僧伽吒法門者,得何福德。華藏佛作一譬喻。四天下種滿胡麻,以此數,有如是多諸佛如來說,聞經功德不能盡。聞是此法門者,即有如此多功德。勇薩埵又問書寫又何福德。佛云一切轉輪王,所有福德不及此福。又云,於此法門書一宇者,功德勝彼一切輪王。這是因為,此法門攝於一切大乘正法,能示法藏,滅諸煩惱。然大法炬降諸惡魔,照明一切菩提薩埵之舍。(27頁-30頁)

13、勇問華藏佛。行梵行者甚為希有。何以故。佛告一切勇。梵行難得,若行梵行,若晝若夜。常見如來,若見如來則見佛國。若見佛國,則見法藏。臨命終時其心不怖。不受胎生,無復憂惱。不為愛河之所漂沒。何為梵行。梵行是身口意三業淨戒。意無貪嗔痴。身無殺盜淫。口無妄言、惡口、綺語、兩舌。是修自心清淨,不生一切法。若能做到人無我,即得解脫,不再輪回。若能做到法無我,即成地上菩薩,得一地乃至十地菩薩。梵行是關鍵,以修清淨梵行,才能從凡出聖,逮得無上菩提。此段經文,是經中重中之重。故如來說,是總攝大乘之法。(30-31頁)

14、聞如是法門,經於耳者。八十劫中自識宿命,六十千劫作轉輪王,八十劫中作天帝釋(二層天主,即玉皇大帝)。二十五千劫作淨居天,三十八千劫作大梵天。九十九千劫不墮惡道。……十一千劫修行忍辱,臨命終時,識行將滅,不起倒想,不生嗔恚。見東南西北、上方、下面、百億恆河沙等諸佛。是何姻緣,能見如此多諸佛。是汝在人中曾聞此法門,聞四句偈,勝過十三恆沙諸佛如來所有福德。(31-33頁)

15、若有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胡麻。以此數,即有如此多轉輪王,而進行布施。不如布施一須陀洹果。又以上此數布施一切須陀洹果,不如布施一阿那含果,以此理邏輯推理,布施一切菩薩,不如於一如來所起清淨心。若於所有如來起清淨心,不如聞此法門,功德勝彼。佛告一切勇,樂小法者不能聽受如是法門。(所謂樂小法者,是求求財,報報平安)

16、若有眾生造五逆罪,破塔壞僧,動菩提薩埵三昧,壞滅佛法,殺害父母,一切世人所共惡賤。往昔有一惡性眾生作以上罪業。自憶念,作是思維,我向何處。不知道要墮到惡道何種地獄受苦,誰能救我。彼人對虛空,自誦偈言。渴仰聖靈救度。有一仙人告言,我施汝食,汝可食之。然後我當為汝說法,令汝受輕報。(承上啟下,轉第二卷陳述)

僧伽吒經卷節二

17、爾時,仙人告彼造重業者。乃往左昔無數阿僧劫。有國王名淨月。生一太子。請相師為太子佔相。相師告淨月王,此太子有不詳相,若至七歲,當害父母。淨月王說,寧當殺我,不殺我子。只是因為人身難得,於無量劫修行得人身。太子長得很快,生一月就如一歲。淨月王已舍位於兒子,要兒子好好治國,一切財物隨意享用。而自己退位修行。未經多時,太子果真殺父母,集五逆罪。既殺王矣,又愁悲啼哭,自責悔過。而時,佛告一切勇薩埵。我以大悲之心為彼說法,彼聞法己逆罪消滅。(41-42頁)

18、佛告勇薩埵,我當時所說法是僧伽吒法門。若聞此法,當至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滅一切罪,煩惱休息。聞四句偈,令不中闕,盡一切惡,得初果,名須陀恆。爾時空中12天子,至大仙所。問大仙,憶念幾時事耶。意思是說,能夠知道多少劫之前的事。這叫宿命通。大仙答言,我憶念百千億阿僧祇劫。又問,以何善根能憶爾許事。大仙答言,以曾聽受僧伽吒法門。在彼眾中聞此法門發淨信者,皆得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記。聞此法門須臾之間,悉能除滅無量百千億劫所造之惡業,關閉惡道門,開生天道門。何況有人於此法門具足書寫誦讀供養。功德多彼無量。此經中的仙人,就是後來的華藏佛。(42-44頁)

19、華藏佛以比喻給一切勇薩埵聽。譬如有五大河,所謂:恆伽河、私陀河、博叉河、耶牟那河、月分河,是五大河悉皆入海。此五大河,一河,各有五百小河以為眷屬。五大河在虛空中,一河各有一千小河,以為眷屬。是五大河利益閻浮提,時時降雨,增長華果,以清淨水增長苗稼。此五大河是護世天樂。(在本題又分以下幾個題目)
  • (1)、佛告勇薩埵。五大河水滴不可盡數。聞此法門善根亦復如是。百千萬劫數不可盡。
  • (2)、於此法門能生信者,復難於彼。譬如五河水之滴數,數不可盡。所謂生信者是人能發起大乘修行之信心。滿足十信位:①信心、②念心、③精進心、④慧心、⑤定心、⑥不退心、⑦護法心、⑧回向心、⑨持戒心、⑩願心。共十心。此十信能總攝一切菩薩位。能滿足此十信者,是人數少之又少。滿足十信者,是正定聚眾生,必定見佛。故為甚難,故復難於彼。比計算五河水之滴數還難(45-46頁)

20、勇薩埵問佛,何等是三十三天。華藏佛回答,是釋迦提婆之所住處。通常叫帝釋天,又叫釋提恆因。在人中因修十善,不造惡業,可升天道。即是升三十三天。口行惡者,是惡知識,眾生墮於地獄畜生、餓鬼。口行善者是善知識。若見善知識則見如來。若見如來,則滅一切不善之法。三十三天是護世天。為閻浮提而作利益。此經亦如是。於閻浮提而作佛事。若不聞此法門者,不能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不能轉法輪。不能入涅槃之界,不能成就無邊光明。(47-48頁)

21、勇薩埵有問華藏佛。爾時仙人,度彼五逆人,令住不退地者,是何人也。華藏佛答言,如來所說微細難知。此僧伽吒法門示仙人像。如此法門能示佛身。像在河中見到很多沙一洋。自作示現為人說法。有此法處,即有僧伽吒法門處,常有諸佛。(48-49頁)

22、爾時世尊向勇薩埵敘述自己無量劫修行的經過,使勇薩埵從中得到啟迪。

爾時華藏佛告勇薩埵,於往昔九十九阿僧祗劫,有佛號寳上。後有十二億佛皆號寳上。我於爾時名淨月。於十二億寳上如來,我以衣服臥具。飲食湯藥,香華燈明,一切樂具,悉皆供養。彼如來不為我授三菩提記。以後順著時間順序次第,供養了十八億皆號寳明佛,供養二十億皆號式棄如來,供養了二十億皆號迦葉佛。供養了十六億皆號淨光佛,供養了九十五億皆號釋迦牟尼佛,供養了九億伽羅迦鳩村陀如來,供養了十八億皆號迦那迦牟尼如來,供養了十三億皆號光明德如來,供養了二十五億皆號弗沙如來,供養了十二億皆號毗婆尸如來。以上如來都未為我授菩提記。(49-54頁)

最好毗婆尸如來,說此僧伽吒法門。閻浮提眾生聞已虛空中下雨。所下雨不是雨,而是金、銀、瑪瑙、珊瑚、琥珀、珍珠等七寳。閻浮提眾生悉無貧窮。此時我雖未受三菩提記,但虛空中告言,汝不久當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。最後有然燈如來出興於世,我依舊供養。然燈如來為我授菩提記。。我與未來阿僧祗劫當得成佛。號釋迦牟尼佛。(54-55頁)

23、世尊繼續向勇薩埵敘述自己修行的經過。爾時我聞受記聲,住虛空中無生法忍。無量阿僧祗劫所修淨行,與六波羅蜜相應。所謂六波羅蜜,是布施波羅蜜,持戒波羅蜜,忍辱波羅蜜,精進波羅蜜,禪定波羅蜜,般若波羅蜜。(是一一克服自己的障礙。因眾生無始以來,貪心增長,如來教導的以布施克服貪。持戒是對治十不善業。忍辱克服嗔心,也是修法無我。精進對治懈怠,禪定對治散亂。心不集中散亂顛倒。般若對治邪見愚痴。波羅蜜是超越。由煩惱、痛苦、逼迫等心境超越到無煩無惱的佛國。眾生的痛苦、煩惱都是自己背負著沉重的包袱。是作繭自縛。)修行是修自心,自心本來清淨。爾時世尊令無量百千億眾生住於善法。為利益眾生,世尊觀眾生以何應度,隨其方便而為說法。若在諸天中,現天身而為說法。若在龍宮,示龍身而為說法。應以佛身而受化者,示作佛身而為說法。世尊具足善根,演說諸法有多方便,眾生得聞此法,一切善根皆得增長。(55-56頁)

24、世尊說僧伽吒法門時,爾時眾生各相謂言。是否有其餘的善法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有善眾生言,有法布施修行,口說善語,如是等法得善果,至無上道。說此語者,於二十五劫郁單越。二十五劫生三十三天,不入母胎。見百千世界,悉名安樂。見一切國土諸佛。

有愚痴之人作如是言,無法無施,無善惡果。意思是說無善惡之報,是大妄語。愚痴人得大罪報,於八大劫墮於地獄受大苦報。十二劫墮餓鬼。萬四千劫生處喑啞。(57-58頁)

25、復有眾生作如是言。如來晝夜度諸眾生,而眾生猶不能盡。無量眾生生於天上,無量眾生願於菩提,無量眾生入般涅槃,何因緣故不盡耶。時外道婆羅門作如是語,我當問難沙門瞿曇之義。這句話的意思是:我所問,相當難。沙門是指佛門。瞿曇是指如來。曇是曇花,稀有之事。如來也是人間最稀有之事。因我不懂,故要問大善識如來。(這一問題,如來暫不回答。如來在召開大法會。在會上回答普遍高深的問題,使眾生同受法樂。)(58頁)

26、爾時有九十四億諸外道,婆羅門來詣佛所。爾時世尊熙然微笑。由彌帝隸菩薩見如來微笑。知有大因緣。問佛,何故微笑。佛告彌帝隸,今日王舍城有大眾集會,我悉降服婆羅門,為其說法。有天龍夜叉,若人非人等悉來集會。集會者九千億諸尼犍子,八萬四千諸婆羅門,九千億尼犍陀,萬八千億龍王,六萬億淨居天子,三萬億惡魔及其眷屬,萬二千阿修羅,五百大王及其眷屬。一一大王有千億眷屬,又有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上、下,各有無量菩薩前來集會。世尊又令勇薩埵到十方諸佛世界,告諸菩薩前來集會。如伸臂之頃,勇薩埵已通知完畢。皆來集會。(59-63頁)

爾時王舍城大震動,十方諸佛世界,雨栴檀末香雨。天妙華。此栴檀香雨,下在如來說法的大華台上。金剛力士執金剛杵,站在如來前。爾時四方有四風王。吹散城內糞穢土沙。安置在城外。爾時十方世界,又下雨。雨是香水。十方世界雨優缽羅華,拘物頭華,分陀利華,在虛空中化成華蓋。有八萬四千師子座。七寳所成。一切座上皆有如來宣說妙法。這段敘述是說明法壇場種種莊嚴。(63-64頁)

27、法會開始。如來所說第一個法,是這樣比喻的。有一個人,很自高,而家庭很貧窮。如來以家庭窮比喻此人肚中無知識。而因無知識,不知道謙讓,不知道天高地厚。至王宮之門,擅自直入。被護衛捉住,奉命而殺。其人眷屬皆悉憂愁悲泣啼哭。如來說法亦復如是。我自高比喻凡夫。如來在說法時,一不尊重,二不好好學法,而在下面開小會,說種種語。住我地,是住凡夫之地,沒有進步。一偈一喻亦不聽受。或作如是言,如此之法我已先知。或恃多聞,自從放逸。(小道消息聽得多,覺得自己很了不起。)甚至說,有財施,我是福田。這句話是貪眾生的供應。。好像自己是大菩薩,大家都來供養我。我會護持你們,你們因此會得到福。是愚痴人自誑其身,亦誑世間,是騙人又騙己。食他信施,不能消故。他沒有這種功德,是不能消受的。只能入萬劫不復的地獄。此種是住我慢地,慢條斯理,愛理不理。你急他不急。急病碰見慢郎中(郎中是過去之稱呼,就是醫生)。這是如來所說的第一個法。(64-65頁)

28、如來所說的第二個法:鳥未生羽翼,不能高翔,飛於虛空。汝等如是無有神力,不能飛至涅槃之界。修行之人,未得到道行,不能得到解脫,乃至不能至不生不滅的境界。汝所行法非,畢竟道終破壞。世間之人,是有為法也。有為法是不離世間,常住世間,生死輪回之法。有為法謂夢幻炮想之法。無常敗壞,畢竟空。好比種地之人,一世翻黃泥,最後還被黃泥所蓋沒。凡夫之人,受想行識,雖然勤苦,最後是兩手空空。赤條條來,赤條條去。只有業隨身。一世貪嗔痴所造惡業,為殺盜淫,口有四過。入惡道之眾生是大地之土。得人生者是指甲上土。故凡夫之人,未好好修行之人,是虛過此生。從中我們可以領悟求道之重要,求道中精進之重要。只有自己得道,才能度自己的子親、眷屬,乃至一切眾生,否則就是生死曠野,無依無靠。(66頁)

29、如來所說第三個法。汝等莫失所望,於佛法寳中,莫作異學。如來視眾生為子,哀愍救度,告誡眾生,好好學道。莫作異學。如來把世間學問分成兩個內容。一是技術與藝術,二是善知識。如來是第一善知識。善知識是如來的各種智慧。如來的智慧可以分為兩大類:一是正智。正智證理,理無不徹。二是偏知。偏智又稱俗智。俗智見機,機無不宜。故叫正偏知。在此我不做詳細解釋。若作詳細解釋,要牽連到很多經綸與名詞。

第二種分類,將如來的智慧分成四種:
一、成所作智。是眼、鼻、口、舌、身、意。其中身成辦道果。以此智慧,名成所作智。
二、妙現察智。是六根中意根成就此智慧。是如來的正智慧。
三、平等性智。是第七識,末那識中產生的智慧。前面已做過解釋。
四、大圓鏡智。這是第八識,阿賴耶識中產生的智慧。以此智慧,心猶如鏡。外界的一切,顯現在鏡體中,是一種像。此像離鏡而滅。成就了大圓鏡智,世界之事,皆是假象,皆是戲論,全不上心。就是不起念。也就是不起生滅,不起生滅就是證無生法忍。就是不動。八地菩薩,就稱不動地。修行之人,就是學此淡定。不生滅就不輪回,不生滅就是大涅槃。涅槃不是死,而是不動三昧,是靈光寂照。了了分明。雖然不動,能為眾生做諸功德。

如來囑咐弟子在佛法寳中莫作異學。精力要放在學道上。有所疑問,可以悉問如來。要成功世間一技術,或藝述,都要勤奮刻苦。何況要告別永不輪回這一法則。沒有刻苦勤學,修煉是辦不到的。故如來要弟子莫作異學。

當修行已到了一定層次,已得正智,不入色聲香味觸法。證無我、無法。此時如來又在華嚴經中要菩薩多學世間技藝。在利樂眾生的同時弘揚佛法。(66頁)

30、有婆羅門,尼犍子等問佛:如來晝夜多度生死眾生,眾生界不減不增,何因緣故。此時藥上菩薩插言,法會莊嚴,如來之法,是火炬,能照亮眾生心頭之疑問。我也欲問這一問題。若如來久度本受輪回之眾生,而得到解脫,那末就不去投胎了。當來世無少眾生,無老眾生。作生滅者。

如來答言:大概意思:眾生由於生滅,才有輪回。老者死,少者生,如人沐髮新衣。棄舍舊軀殼、換作新身體。叫沐髮新衣。
餘眾生共同語:善沐頭髮著新淨衣。又如有人洗沐頭髮著故洗衣。善沐頭髮衣服非妙。這幾句話的意思,也許有幾種意思。第一種意思,在死此生彼的過程中,本人無知覺,無宿命通,不知道前世、多世之事。故非妙。第二種意思,不盡人意。長相、智慧、六根利鈍、所處環境、體質強弱,都有非妙。不能得珍寳人身。

藥上菩薩有言,老者非妙。這是因為老眾生,眼老昏花,行動趨向滯呆。少眾生雖妙,現有生滅。生滅的過程,也就是輪回的過程。

外道尼犍子問佛,何等名老,何者為少。佛言,所言老者,數數往來餓鬼畜生地獄之中受苦無厭。如來所說這句話,是說所有未學佛道的眾生,不求解脫。在時間的長河中,短短幾十年,轉眼到了盡頭。在二層天,人間一百年,天上是一天。看婆娑世界眾生,朝生暮死。

爾時,婆羅門、天龍、五百大王言,我等更不能受生死苦惱。爾時尼犍作如是言,無少眾生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眾生生命很短,少年時各樣都不懂,在大人的呵護之下生活,也談不上妙。到懂事了,思想負擔也背得愈來愈重,家庭、孩子、工作壓力、身體條件等等,也談不上妙。(67-68頁)

31、爾時,藥上菩薩白佛言。世尊,觀此眾生如是難度。如來對藥上菩薩言,有九萬四千億新學眾生,在如來前不禮如來,亦不問訊。藥上有問,這是什麼原因。如來云,當為汝說。善男子,若作是說,無少眾生。這句話很重要。這是因為眾生生命都很短,體現不出妙。「妙」是經上所說,要得到五通,所謂天眼通、神足通、天耳通、宿命通、他心通,得五通才能成為妙。成菩薩還要增加一個漏盡通。故說無少眾生。

如來又云,如是之人是少眾生。前面一段是說無少眾生。接著如來又說,這些人是少眾生。這些人聽了,又問佛,我等是少眾生。佛言,如是如是,汝等是少眾生。以不能知自身量故。什麼事自身量故,就是實知自心。實知自心是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少法可得,於十方推求,一切心不可得,一切相不可得,通稱一切心相不可得。此時自心即入如來三摩地。三摩地是正念、正受。能真正認識到自身量故,即離種種虛幻境像,離種種顛倒,即得解脫。不要到死了成菩薩。當然經上說,成一身補處菩薩,還有一次生死。斷除變易生死之身。(變易的意思是,粗念已斷,細念還存)斷除生滅,成不生不滅之體。壽無量。
如來在此點化這些眾生,要知自身量故。皆得住於十地菩薩。得盡生死,得大善利。(68-69頁)

32、見九萬四千億新學生,經如來點化,皆得住於十地。得此善利。一切婆羅門、外道、尼犍子、諸龍國王、惡眷屬來到佛所,共白佛言。世尊,我等聽此法門,願我等輩皆得如來妙色之身。得正偏知。佛言:如是如是。又云,汝等聽此法門,應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汝等不久,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如來說此語已,以上諸眾生,皆得無生法忍,住於十地,天空有出現種種莊嚴。諸天子作如是言,沙門瞿曇真是世間大良福田。沙門瞿曇是指如來,讚歎如來之功德。(70-71頁)

33、爾時藥上菩薩問佛。世尊,此諸天子,何因緣作如是語,讚歎如來。佛告藥上菩薩。彼諸菩薩布施讚歎我,而是自贊其身。因為自己坐法王位,自身放光明,諸佛所護。以正覺說法。(71頁)

34、藥上菩薩問佛,為什麼初發意菩薩而做夢也。佛回答,初發意菩薩,夢中多怖畏。這是因為,淨一切業不可以身而受各種苦,而是夢見到各種恐怖情況。對這一段經文稍作解釋。首先要了解初發意菩薩是什麼樣的境界。大乘佛法有圓修,有頓修。頓修是密法,在這裡不做論述。圓修有五個階梯。有十信位、十住位、十行位、十回向位、十地位。十信位已滿,該當發心。十信位是信心、念心、精進心、不退心、護法心、持戒心、回向心、慧心、定心、願心。十信於須陀洹果齊名。十信已滿,即入十住。①發心住、②治地住、③修行住,已得以上三住,虛空中已安立聖位。十信是謂正定聚。正定聚眾生必將見佛。十信中的念心,就是晝夜六時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所謂晝夜六時:白天是六個時辰,晚上是六個時辰,共計十二個時辰。每個時辰是2個小時,就是24個小時。換句話說,不睡時要念,睡之後要意念。念佛,佛有大功德。念法,法有大利益。僧是補佛處。要徹底斷除世間心,使自己全心投入佛法當中。精進心更難,要不斷深入經藏,心無厭足,學習如來無量法門。難行我能行,難忍我能忍。華嚴經說菩薩修道是不知疲厭。只有精進實修,如來悉知悉見,才會攝持你,才會拉你一把,使你修行轉勝。只有精進修行,才會五蓋盡除,五通齊發,出現精妙。為了說明初發意菩薩處在何種狀況,在此不用更多篇幅,回到僧伽吒經。

如來說初發意菩薩夢中多怖畏。這是因為初發意菩薩十信已滿,得持戒心,遠離十惡業,已得調伏。調伏者,不再造業,身心清淨。但是因過去多世造業,因果不空,還常常有噩夢。是過去怨親債主在作弄。

如來勸新發意菩薩,遇火怖畏,燒一切煩惱。遇水怖畏,漂一切結縛,洗著一切垢污。若遇剃髮應剃貪嗔痴。新發意菩薩,不墮三惡道,不墮龍中,不升天道,惟生清淨佛國土。(72-73頁)

35、若當來世,有修行之人發菩提心故。若遇惡性眾生,招毀辱與打罵,但應為其說法,不應起於嗔恚之心。如來在因地。所謂因地,未成果之時。我佛如來,不為資生國土財產而貪心。在修忍辱仙人,被哥利王節節肢解,都未起嗔心。此法門是忍辱法門,此法甚深。若聞此法門者,一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生淨佛國土。(74頁)

36、佛云,善知滅道。知第一道,識第一善根,成就無比神通。知無比滅,藥上,於汝意云何。對於以上經言,不容易懂,我稍作解釋。
心經裡面有法句「苦集滅道」。稱之為四諦法。苦是苦諦,是我們今者所受之苦。我們所受之苦,是過去有不善之因而產生。俗話說,欲知前世因,今朝受者是。前世之因是為集。由於過去世之集,而得今世之苦。苦集是一對因果。

滅道是又一對因果。通過修道。何為修道。如來的三七道品都是修道。所謂,四念處、四正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共三十七道品。本經文中勤持戒,勤忍辱,勤行精進,都是修道。修道是修正我們的思想行為,使我意業勝、身業勝、口業勝,由凡入聖。達到滅的結果。滅是滅掉我們自己煩惱、束縛、痛苦。現身處輕安。然後再往上修,成大自在。得無比神通。即天眼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、他心通。由此可見,滅是果,道是因。由修道之因,滅一切苦。這就是善知滅道。
如來又說,知第一道。何為第一道。實知自心是第一道,自心清淨是第一道。應自心清淨入如來三摩地。不被世間幻事所惑,離世間幻執,離種種顛倒夢想。這就是對第一道的理解。

何為無比滅。修行群體,有各種階級,不是做一點好事就算修行。要證無生法忍,不起生滅。如何做到無生法忍。要知第一義諦。第一義諦是正法所住之法位。即是本部經中所說的法是法處。以此正法觀照,就必然不會入世間流、眾生流。以正知正解證無生法忍,不起生滅。前面所說,修行有各種階段,一旦得道,成地上菩薩,即脫離輪回,已斷除初劫當中五種粗妄執。持續至七地菩薩。當證八地菩薩,不但粗惑已斷,細惑也斷。故稱不動地。是為無比滅。無比滅也是長住真心。長住真心,也稱寂滅心。對第二卷解釋到此。(74-75頁)

僧伽吒經卷第三

37、藥上菩薩問佛。何因緣如來出世。佛答言:為令眾生多聞具足。如來出世開甘露法。知世間法,出世間法。知世間智,出世間智。藥上又問,佛知何等法。佛答言,知正法智。以是正法智故,總攝一切法。若眾生聞如來出世,信佛法者,此是第一利益,不信佛法者失大善利。下面如來以此例比喻。

譬如有人出行治生。可解釋為出外謀生。為得利故,將千人眾擔負金寳。此人背負著千人的養命錢。彼人父母告其人言,此金寳者是他人之物,汝好好守護莫使亡失。父母告誡兒子,這些錢財,都是別人的,要好好保護。莫使是不能用,千萬不能散失。其人持寳未經多時,自從放逸。其人放從自己的行為,為得安逸,耗用他人錢財。所持金寳悉皆散失。是時彼人猶如利劍射心。羞愧、慚恥不能歸家。父母聞已,絕望而死。佛以此比喻,告訴藥上菩薩。我說此法,於正法中無淨信者。臨命終時,受諸苦痛。前世善業享用完後,後不種福,臨死時憂惱箭射,墮於三惡道中。受地域苦、餓鬼苦、畜生苦,苦不堪言。從中我們應體悟到,只有如來正法能救人於水火。不造業,得調伏。多種福,生清淨心。以清淨心,是出世善根,求解脫,求脫輪回之苦。(76-78)

38、從78頁,從上第四行起,往下至81頁。如來又作比喻。此比喻我們應該理解。世間之人,凡夫者為妄知,外道是邪知。菩薩是分知,即知道一部分。唯佛正遍知。我用白話文敘述此比喻。

又如父母告其子言,「未來病苦,病有死苦。」我們應該這樣理解:人生有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到、怨嗔恚、愛別離,及五蘊熾盛苦。以上八苦是細分。粗分為三苦。一者苦苦,即現在正受之苦,如病痛、煩惱、結縛、逼迫等等。二者行苦:我們所做的一切,在三界田中都是苦芽,不出輪回,是為行苦。三者壞苦:現在未感覺受苦,如高空墜地,還未到地,墜到地將是粉身碎骨。病相、老相、愁苦、結縛都未顯現。父母告於曰:「等到解脫時見行識生」。這裡所指的解脫,是人將死時。「見行識生」,行指所造業。根據無量壽量經,婆娑世界眾生,善少惡多。根據地藏經,閻浮眾生,「舉心動念,無非是罪」。在告別此世,結束這一期生命,任何東西都帶不走,未有業隨身。是為「見行識生」。「身受苦痛,遍體煩惱」。人是四大元素構成。大地、風、火、水。生命結束,四大分離。四大分離之時,我們平時所說的我,我是識神,要離開軀殼,即大地。身上水分要與大地分開。身上的溫度為火,要與大地分開。風與識神在一起。此時只剩下一具冰冷、干癟的軀殼。故身受苦痛,遍體頑疾,猶如木石無所覺知。

父母對兒子所說之語,兒子聽了以後,回答父母說,不要說,使我驚怖。我現在身上也不熱,沒有病。就是我惟見死怕,誰能救拔我。兒子又說,「父母若天誰能救拔」。兒子此話意思是,父母,還只有天,天能救拔。其他誰能救拔我。這段經文是說明,父母兒子是凡夫。凡夫妄知。

「父母議言。祭祀天神,必得安穩」。二老商議,決定祭祀天神。此時,兒子插言,從速祭祀天神,以求安樂。於是來到祀天之廟。守廟者言,「天神嗔怒,須殺羊殺人以用祭祀。汝子可脫。父母思惟,若天神嗔,我子必死。若天神喜,必得大恩。此段經文,似乎守廟者能知一切。守廟者即是外道。外道者不能契因果實相。故外道邪知。如來在華嚴經裡說得最多。「不由他悟」,意思是不要聽信他人。應該相信正法。

於是彼父母為了祭天,籌措錢財,一是變賣家財,二是向他人借。買得羊一口,人一個。至廟,然後彼父母,殺羊殺人,祭天。這段經文是說明,凡夫,無明,邪見。為了使兒子得到安樂,更造殺業重罪。

彼父母祭天之後。「然後天,下告彼父母,汝等莫怖,我護汝子,令得安穩」。這句話的含義是,世上有很多外道,如算命的、佔卦的、風水先生、巫婆。還有很多鬼神附身的,都是招搖撞騙。接受他人供養,接受信施。還揚言,我已經為你們做的很圓滿,一切都很順妥。你們求我,求對了。《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》說,「假使邪師厭鎮,說是道非,謾求邪神,拜餓鬼,卻福招殃,而是受苦」。
最後彼子先死。後父母大愁惱,猶如利箭射心,絕望而死。說明事與願違。以無明故,八苦加劇。彼父母子一家分別墮於大叫喚地獄,墮於火燒燃地獄,墮於合眾地獄。守天廟者墮於阿鼻大地獄。因果不空,罪業分明,不差絲毫。而買來被殺之人,因生清淨心,皈依佛陀,升三十三天,享天人之樂。此謂如來正偏知。(78-81頁)

39、銜接上文。彼父母子一家因近惡知識,皆入地獄。如來告訴藥上菩薩,「近惡知識不得入於涅槃。欲求涅槃者,當勸精進。精進是波羅蜜者。波羅蜜者是超越自我。由凡夫之地超越至聖者之地。有分段生死之輪回,超脫至,不生不滅之光明境地。精進是逆流果之名。所謂逆流,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。修行者只有以勇猛心、精進心、無厭足心,克服種種障礙,求如來各種智智。才能得出世之果。如來下面舉一逆流果,甚為希有:

有一人種樹。當天種樹,當天生芽。種下一天,長高一旬。(一旬是印度計量單位,起碼有一丈之多。甚至幾丈。楞嚴經中說,誦持楞嚴咒者,十二由旬,成結界地,諸惡災祥不能入。我們以此參考一旬之長度。)又有一人,亦復種樹不得其所。所謂不得其所,不見長芽,不見長高。又將此樹移地而栽,亦不得其所。二人爭論,互相誹謗。一直傳至國王,國王傳二人至。各抒己見。於是王傳問諸臣。是否可能即日種樹,即生芽葉。當天開花、結果。成熟中半。諸大臣言:我等不能信受之語。於是大王自種其樹。亦不得其所。不生芽葉,不生華果。王生恚怒。取來利斧,砍伐彼人當天種下、當天開花結果之樹。一樹已斷,已生十二顆樹。砍伐十二棵樹,即生二十棵樹。而且莖葉華果皆是七寶。王又繼續砍伐。樹中生出甘泉美水。王便問種樹之人。你種,我也種。為什麼我不生芽葉華果。其人答王。我有如此福德,大王則無如是福德。

爾時有三萬二千高座。所謂高座是菩薩之座。有一高座有五億雞在其上。此雞嘴是黃金的,羽翼是七寶合成。皆為說話。告訴大王。大王砍伐諸樹,以此罪業必入惡道。又告訴大王,種此樹,即刻成活,長出華果。此人是大菩薩也,名照明世間無上士。是專門度一切眾生生死的。另一個種樹不能成活之人,是無善根者,提婆達多。爾時,大王與大臣,聞此法門者,皆得解脫,成十地菩薩。(82-87頁)

由此可見,讀經有不可思議功德,修持有不可思議功德,欲要成就逆流果,當須精進。一切希有之事,一切善現果報,在不經意間都會呈現。

40、爾時藥上菩薩問佛。何因緣故,此三十億臣,皆得十地,成就神通。如來沒有直接回答藥上菩薩所問。若從後面的經文,是間接回答藥上菩薩所問。這是因為,信佛者少。世界大多數人不願意了解正法,不懂善,不懂惡,不懂苦,不懂樂,不懂生滅,不懂寂滅,不懂得苦集滅道,不懂得輪回,不懂得解脫,不懂得煩惱根結所在。不懂有為法,不懂得無為法,不懂得世間法,不懂得出世間法。眾生是種種虛妄,種種顛倒,種種生滅,乃至種種輪回,種種煩惱結縛,種種身心痛苦逼迫。而三十億臣,是能信、能入,得僧伽吒法門,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不退轉,成十地菩薩。

下面對以下的經文作梳理。

爾時藥上菩薩問佛,三十億臣,何以因緣得十地,成就大神通。佛答言,汝今諦聽,即時微笑。如來未直接回答。如來顯現種種希有之相。爾時如來對藥上菩薩言,汝見眾人從四方來集會否。藥上初觀不見。如來叫藥上菩薩再觀十方。即見十方皆有大樹。樹隂有七千有旬,下有二萬五千億眾生,俱共集會。這些眾生,不語,不食,不行,默然而住。(87-89頁)

爾時藥上菩薩問佛。諸眾生以何神力而來集會,又以何神力至他方世界。佛答言,以自神力。爾時藥上菩薩,繞佛三匝,忽然不現。已過九十億世界。至一世界名日月明。彼國有佛,號日月土如來。有八萬億菩薩聽佛說法。(90頁)

藥上菩薩頂禮日月土如來。問彼佛。為何在此不見十方世界眾生在大樹下集會。佛反問藥上菩薩,樹無知覺,能生人否。藥上回答日月土如來。不見樹生人,也不知道樹會生人否。日月土如來說,你不見不知,我今顯示給你看。彼佛伸臂之頃,百千億眾皆悉來集。藥上見此,回答彼佛。見是見到了如是多之眾生,但是皆已善逝。彼佛又云,此諸眾生,無覺無知,皆悉如幻。此時,藥上菩薩再觀,原有百千億眾生中,有三萬億眾生各伸兩手,以諸香華供養如來。況兩手者尚不得脫。佛告藥上菩薩,此諸眾生,無知無覺,而生而滅。我身亦如是。如幻如化而示生滅。對這段經文我們應該這樣理解。

一切眾生皆是幻化。所謂幻化是四大假合,和合而成。眾生是分段生死。當這期生命結束,就會進入另一期生命。這就是所謂死此生彼。金剛經云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有何真實不變之相。在此所說佛也是幻化。這是因為佛有三身:有法身、報身、化身。法身者是遍虛空、周法界。無不是如來法身所在。報身者,好比樹有主桿為一。但是如來報身一根能化多端,多端又能合為一根,互不妨礙。化身是為應世。是如來矜哀三界,以無盡大悲,所以出興於世,光闡道教,欲拯群萌。化身也可以說是如來面對面見眾生。故說是優曇花,希有出現。(91-92頁)

41、藥上向日月土如來請問。何者是老眾生,何等是少眾生。佛答曰:無福衰老者是老眾生。從彼樹生者是少眾生。藥上菩薩對彼佛言,我欲見彼少眾生等。彼佛伸臂之際,從四面八方有八千億眾生,俱來集會。頂禮佛足,繞佛三匝,在佛前站立,無有言語。(92-93頁)

彼佛告訴藥上菩薩,地大之性無言以說。法聚無知無覺,何以故。。此諸少眾生,不見生,不見滅。不見老病死憂悲苦惱。具受一切苦痛之惱。如是眾生應當教之。對於這段經文一般都看不懂。這段經文是第三卷的重點,下面我作以解釋。

「地大之性,無以言說」。是說地無知覺,何有言說。法聚,無知無覺。經文中的法,全部是指佛法,也就是正法。眾生所生的法,全部是妄法,也稱非法。法聚是召開佛法大會。常稱之為無遮大會。任何人可以參加。在此稱為法聚。這樣殊勝的法會,參加者皆得法喜充盈,如久旱逢甘露。可是這些少眾生無知無覺。這是因為,人生如夢。他們還在夢中。他們不關心法聚。現實社會也確實如此。如來佛法甚深廣大。法有大利益。佛法猶如一個大寳藏,誰懂得多誰得的多。但是聞法者少。全國有十三億人,聞法者少得可憐,深入佛法者在聞法者中又少的更可憐。成就者更是寥寥無幾。於法會統計:少眾生參加法會者幾乎是零。幾乎是清一色老齡婦女。是智慧淺薄者。故如來說法聚無知無覺。

再做解釋。畜生類如雞狗。一般有兩種功能。一是覓食,二是找配偶。人是高等動物。經上說,欲為眾惡,眾生之欲。貪著色聲香味觸法。或說五蓋,為名、利、貪、吃、睡。其中貪字,無所不包,大至江山,小至蠅頭小利。貪得愈多,,是大富大貴。反而認為世間莊嚴,人間福報。佛法是教人放下,離貪瞋痴,離殺盜淫妄。有幾人聽得進去。故對佛法無興趣。眾生者放從自性,飽恣聲色,見色起心,見利起心,前念滅,後念生。念念遷謝,新新不住,這就是生滅。生滅是輪回法則,是當處發生,當業輪轉。輪回之中,必然是生老病死,憂悲苦惱。眾生不懂,只能隨波逐流,生死相續。具受一切苦痛之惱。如來是大法王、大英雄,是救世者,是大悲者,能度一切苦。假定如來振臂一呼:「我有無上法,誰能聞者,誰能持者,必得大安穩,必得離苦得樂。」然而眾生大部分是用眼瞟一下,不會理睬,仍然接著做白日夢。這就是如來在經上所說,法聚無知無覺,眾生無知無覺。(93-94頁)

42、藥上菩薩問日月土如來。少眾生者從何所來,何處終,當生何處。彼佛告訴藥上。此諸眾生是男女和合惡業而生。正如圓覺經所云,「世界一切種性,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、皆因淫欲而正性命」。「男女和合惡業而受諸苦痛」。作不善行受如是苦,是名少眾生。彼佛又云,這些少眾生不與佛言,不禮拜如來。與佛沒有共同語言,雖得人生,不知什麼是善,什麼是惡,不知生,不知滅。是名年少眾生。眾生之生處,及眾生之滅處,猶如暗室見火歡喜,而後火燒彼暗室。人在暗室也被燒死。少眾生亦復如是。(94-95頁)

43、眾生可憐哀哉。枉受輪回之苦。國王作如是念:我國人民,若有所犯,不受繫縛。汝等諸人莫生怖畏。若有所犯,不加害汝,亦不殺汝。如來亦復如是。視一切眾生皆為己出。如來法藏,為諸世間作大燈明。為諸眾生令得安穩,拔諸繫縛,令得解脫。故如來是救世大悲者,是大救星,是大道師,是大法王,是藥王。我們要念念不離諸佛如來。學佛常存信心,將自心與佛性相應。身口意三門,皆趨向最勝。

44、爾時如來微笑,現希有之相。如來救度老少眾生,此諸眾生皆得住於十地。藥上菩薩躍身虛空,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,皆聞此聲,地獄眾生悉得解脫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,八萬億天子,八萬四千龍王,三萬億閻浮提,夜叉,二萬五千億羅剎餓鬼俱來集會。從十方世界有百千億諸菩薩眾,各以神力俱來集會。爾時藥上菩薩下至釋迦如來佛所,向釋迦如來頂禮佛足。(99頁)

45、藥上菩薩對佛說:世尊,法聚,法聚者,何因緣故名為法聚。佛告藥上菩薩,法聚者,名曰淨行。淨行者能離一切不善之法。根據華嚴經淨行品云:菩薩云何得無過失,不害身,不可壞,不可毀,不退轉,不可動,殊勝,清淨,無染身語意,得生處具足,種族具足,家具足,色具足,念具足,慧具足,行具足,無畏具足,覺悟具足,云何得勝慧。第一慧,等等,總而言之為淨行。獲一切勝妙功德。(99)

46、佛對藥上菩薩言。汝見少眾不。藥上回答,唯然已見。此時少眾生以淨行故。佛告藥上菩薩,此諸眾生離邪淫故,必得諸陀羅尼,必得具足一切諸法。

僧伽吒經第四卷

47、爾時藥上菩薩問佛。世尊,以何種方便,令諸眾生悉聞正法。佛告藥上菩薩,我說人生有八苦:生老病死、怨憎會苦、愛別離苦,還有求不到苦、五蘊熾盛苦。共為八苦。後二種種歸於本經中憂愁之苦。時少眾聞此法已。問佛。世尊,我等亦有死耶。佛告年少眾生,汝等一切眾生亦歸於死。(100頁)

48、彼少眾生問佛,云何死至。佛告少眾生,臨死之時,滅行識風起。何為滅行。行動障礙也。乃至說話也無力。是滅行。何為識風起。要說識風。不能離開佛經所說,不能離開如來正觀所說。世界以六大組成。六大者,大地、風、火、水、空、識。識即是心。世界無不是互融互徧,相即相入。也就是說,世界是六大和合而成,或以六大分離而變化。凡十界依正,皆此六大所成。何為十界。有解脫的分為四法界:佛、菩薩、圓覺、聲聞。未解脫的分為六法界:天道、人道、修羅、天獄、餓鬼、畜生。何為凡十界依正,皆此六大所成。其中六大之中,風為動義。風大種子。風為所造之業。眾生無明,一念不覺,故心動。動者,身口意三門造業,皆是貪嗔痴,殺盜淫妄。所造業即為「依正」。以此墮種種惡道。我佛如來,覺心,不動,無有業識起。雖覺心不動,而時時觀照,救度眾生。以身口意三門,造最勝之業。故如來福德無量無邊,故「依正」而成佛。
前面所說,風為種子。風所造之業,眾生在相續當中,因不懂生滅,未能依不生不滅修持。故心念新新不住,念念遷謝。有識起心,有心起行。所起心行,是惡業多,善業少。就算有善業,也是有漏之善業。有漏之善業,雖有福德,畢竟有限,福享完之後,又將受苦。眾生之業,有引業與滿業之分。引業牽引到未來世入何道中。譬如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滿業決定在此道中的苦與樂。譬如有的雖入畜生道,在畜生道中成為龍。這是引業決定。有的畜生成為寵物,也不受苦。此謂滿業決定。故又偈云,世上萬般帶不走,唯有業隨身。此業即是種子。

種子是一定出生的。種子是為因,父母是為緣。因緣具足才成生命。此生命未出生之前,此業種之風,托胎。在胎中借母之息風以增長。待出胎臍斷之後,始自營出入息。息    風是為生命之根本。故臍部為風之本,息之根。亦命之源。人之息風,由臍連鼻,與外界風大相交。若佛,菩薩內外一體,則壽命無量。眾生執著,內外隔絕,故壽有定。

佛答少眾生之問。臨死之時,已滅行。前已解釋滅行。識轉風起。是識相應風起。在此所說識相,識是藏識,已成刻烙。浮現起過去種種相。種種相即是過去之業行。此時,所謂之我,四大分離。原有識神住在四大假合之中。此時,識神將離開這個軀殼。而識神隨風而動。此時識神有三種惱。一者刀惱。全身如刀割之痛。二者針惱。因經脈不能行氣,不通則痛。三者杖惱。猶如棒槌敲打之痛。眾生之生命,將歸於死,皆是自作自受,萬般無奈。根據楞嚴經描述:「眾生惡報從六根出。一者見報,招引惡果。此見業交。則臨終時,先見猛火滿十方界,亡者神識,飛墜乘煙,入無間獄。發明二相。一者明見。則能遍見種種惡物,生無量畏。二者暗見。寂然不見,生無量恐。如是見火,燒聽,能為鑊湯洋銅。  (見楞嚴經156頁)

眾生既歸於死,少眾生還在問佛。何者是身。如來教導身名火聚,身名燒然。這是因為三界皆如火宅,眾生難逃危運,猶如身被火燒得精光。如來又說身名愚痴。眾生認幻為真,貪戀塵世,不知為善,更不知出世之善。種種顛倒,不知無上法,不知求解脫。如來又說身名崩壞。眾生之身,皆是男女和合惡業而生。血肉之軀,少眾生之時,還有些可愛之處,若至老者,受諸苦痛。再者,身是四大假合,四大調和,無不適之感覺。倘若四大不周,出現種種病狀,乃至四大分離。軀殼、肉身變得僵硬,溫度由恆溫逐漸變冷,軀干嚴重脫水,風者為氣息,未有一絲一縷之氣出入,是名為崩壞。如來又說身名刺聚。人之肉體倘若被毛刺所傷,就有疼痛難熬。眾生之肉體,疼痛時有發生。當今社會,食品堪憂,環保堪憂,氣候堪憂,交通堪憂。各種毛病、痛癢是屢見不鮮。人的一生是從溝溝坎坎中過來的,甚至可以說刀刃上過來的。受各種各樣的痛苦,故如來說是刺聚。如來又說身名丘塚。是死者之墳墓也。身名水泡。當小孩出胎,人們就視為一個血泡。如來教導修行之人應斷除初劫當中五種粗妄執。何為五種粗妄執:聚沫,水泡、芭蕉、炎陽、幻事,皆是緣起之假象。故身名水泡。如來又說身名重擔,身名生惱。重擔與生惱可以聯繫在一起講。由少眾生逐漸長大,世界是一個大業海。無論是老眾生,還是少眾生都在業海裡面掙扎。小有小的壓力。面對所學的功課,也如一副擔子。對老師要有交待,對家長要有交待,對周圍所有的同學要處理好關係。對於小小年紀的少眾生也挺不容易。到了工作的年齡,擔子更重。特別當今社會,是一個競爭的社會。企業與企業在競爭,個人與個人在競爭,各行各業都在競爭。競爭就是斗爭,優勝者上,劣者下。因此為三斗米競折腰。眾生因此而攀緣,使出全身解數,為利益而爭,為名利而爭,為權貴而爭。眾生煩惱稠林,憂悲苦惱。被無無形的枷鎖而束縛。故眾生有以上如此身名。

少眾生又問佛。眾生如此之身,云何名死,云何名生。

如來答少眾生,識滅名死。如來在此所說識滅是指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。是六識也。六識不能攝受六塵,是名為死。

如來又答少眾生。福德因緣識起名生。眾生,今者此身,四大和合,妄有六根,中外合成,妄有緣氣。於中積聚,似有緣相。假名為心。此身成就,自身是為因,父母是為緣,因緣具足,即有此身。由此開始六根攝受,及種種福德因緣,故名為生。(100頁-101頁)

49、如來為了引出下文,救度眾生,進一步言明身體有無數筋脈相纏。這是因為脈是氣之脈絡,是行氣也。身體還有八萬四千毛孔。毛孔也在起呼吸的作用。身體中還有八萬四千寄生蟲,這些寄生蟲還有死滅。人快要死的時候,這些寄生蟲怖畏,相互爭斗,相互吃食。因此將死之人更為苦痛,更為悲惱。特別有二蟲,經過七日爭斗,一蟲命絕,一蟲尚活。如來以此譬喻,凡夫之人與腹內諸蟲一樣,不怕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。

死至臨頭,賢聖呵責。賢是指聲聞果、僻支佛果。聖是指菩薩果。呵責言:汝等眾生,見如是苦,為什麼不作諸善根,不修諸善法。不修出世法,離於生老病死苦。為什麼不修正觀之念。此念,即為如來正智。汝等眾生怎麼不見善男子、善女子,行於布施。於如來福田中種善根,以香華、幡蓋施佛。(102-103頁)

50、佛又告訴少眾生。如來有四眾弟子,比丘、比丘尼,即已出家的和尚和尼姑。優婆塞、優婆夷,即在家的男居士及女居士。於佛法中此四眾弟子能救苦危,如來為他們指引離苦海之路徑。(103頁)

51、爾時法王說偈言告曰,如來出世,見眾生之中,修善者少,修善能得福,能令後世樂。此少眾生又以偈言答法王。我等愚痴無智,親近惡知識,造種種不善業,將來要入各種地獄。我所有財寶、眷屬、奴婢、牛羊畜生、房屋精舍。我貪著世間,迷戀於此,只能盡留在世間。我養尊處優,吃、住、穿、戴、行,無不優勝,好似莊嚴。我以愚痴意,養育於身命。今日至死門,身命不能存。死後狐狼蟻蟲食我肉,世醫不能治,無人能救濟。今日授法藥,如來無上尊,救度諸眾生。今日食肉長此身,不知諸苦報。今日男女妻妾恩愛等,痴愛發生,情重墮三惡道,眾生無知,不識解脫故。惡業所流轉,心有煩惱,住於生死。清淨佛國土,如來淨音聲。說戒定智慧,令眾生離生死輪回。我等有依怙,能脫離苦海。(103-111頁)

52、如來說偈語勉勵藥上菩薩,亦是勉勵一切菩薩勤於修習。造惡不善業,必入於地獄。如來大智慧,信佛禁戒法,修習於智慧,以淨戒具足。速疾成菩提,精進為第一。轉法輪,宣說善法要,攝護諸眾生,具足慈悲心。修淨行與梵行。具解脫知見,如來讚歎僧伽吒法門,為第一善知識。聽此法門者,必作無上尊。應修習寂滅心。(111-112頁)

53、爾時,大地震動,下方世界有二十億眾生踴出,上方世界有二萬五千億眾生同時而生。佛對彼少眾生言,見此生如是之多眾生,多為你的徒伴。皆歸於死。此也不例外。爾時彼少眾生,向佛表白:我等更不能流轉生死,已聞如來甘露法,見菩薩有大神力,我等願修精進,不忍墮生死流轉。(112-113頁)

54、爾時藥上菩薩及眷屬以神通力踴身虛空。有的坐獅子座,有的白象座等。於高山頂結加跌坐,所化光者有十千億日月之多。佛告彼年少眾生,此是菩提薩埵自身光明。示於眾生,為之說法。利益一切天人,得此神通皆是人中修行之結果。(113-114頁)

55、爾時藥上菩薩問佛。我見如來有八萬四千天子圍繞恭敬,有八萬四千菩薩恭敬圍繞,有見萬二千億諸龍圍繞,又見萬八千億諸天神等圍繞恭敬。又見二萬五千億諸惡鬼神圍繞。是以什麼因緣故,有如此多眾集會。(115頁)

如來答藥上菩薩,這些眾生皆來聽法,皆當離生死輪回,成十地菩薩。離種種煩惱,得寂滅心。(115頁)

藥上菩薩又問如來。此諸眾生雜業所生,如來云何淨此眾生。根據圓覺經,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。淫欲心絕對不是淨業,說重一點是為惡業,說輕一點是為雜業。如來是如何教導他們能得清淨心。(116頁)

如來答藥上菩薩。這些眾生愚痴無智,不知解脫在何處。幸遇彼年少眾生。彼年少眾生聞如來佛法,願修精進。斷生死流轉,得法陀羅尼,得知一切法,已成十地菩薩。轉此法輪,下大法雨。於會眾生如天龍、阿修羅、乾達婆、餓鬼等,聞此法門,皆住十地,得解脫果。(116頁)

56、爾時五千年少眾生對世尊言。我們為此身而憂慮,而生怖畏。我們不知道如何擺脫憂悲苦惱,不知道如來之道,即以非道,如盲冥之人。我等生無明,而無智慧,不知道法藥,願佛憐愍,為我等說法,遠離生死之苦,所生之處願見佛身。(116-117頁)

此時藥上菩薩接過話題,對諸年少眾生言。等你們吃飽後,為你們演說正法。(117頁)

此時諸年少眾生,仔細看了藥上菩薩一眼,見藥上菩薩身相莊嚴,已離三惡道之怖畏,離種種惡法,身聚功德。觀察之後對藥上菩薩說如下種種想法:(117頁)

  • ⑴、我等不須吃食、不須飲,以食入身變成屎尿,只求如來經法。(117頁)
  • ⑵、我們不須講究穿戴,所謂細軟衣服,臂印金釧,佩帶真珠瓔珞等,皆所不欲。(117頁)
  • ⑶、我們知道世間無常,自己的生命也無常。所謂不知道死亡的時間,不知道死亡的地點,不知道以何種方式死亡。此三不確定,為身命無常。所以我們不顧惜身命,為離惡道。我等求法,不求人道、天道之福報,不求轉輪聖王之職,雖為主,不免磨滅。(118頁)

  • ⑷、我們不求大富大貴,雖有七寳,臨終不能帶去,男女妻妾,亦不隨去。縱然身居王位,臨終之時也無復自在。而所作惡業,一絲一毫也不能抹去,要墮叫喚地獄。

  • ⑸、此時,諸年少眾生,對藥上菩薩說:仁者,我等要速至佛所。如來視一切眾生皆為己出,故佛為我父,如來為母。如來為日月之光。沐浴佛光,能得安樂。如來能救眾生之生死,不復輪回。如來令眾生斷除煩惱,不再煩惱河中漂溺。如來為說正法,指示我們至菩提之處。(118頁)

  • ⑹、眾生壽短,流轉無常,以惡業故,貪著五欲。何謂五欲,可以說是色聲香味觸法。也可以說名、利、貪、吃、睡。不知不覺,壽額已盡,至死必至,也不怖畏。這是因為眾生迷悶。以無明故,不知道生,不知道滅。不知道如來甚深法,不知道以此修微細業。不知道心寂滅,以無明心想,生要歸死,死則要生。而心不生厭離之想。故在劫難逃。死了受各種地獄之苦。生了受五縛所繫。五縛所繫為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即五蘊所縛。眾生無明所覆,無有聖者依怙,苦不堪言。我等諸年少眾生,欲求如來正法。誰救濟我等。故我等能舍於一切金銀財寶,一切奴僕所使。我們無所謂。假定能坐王位,我們也心不貪戀。種種百味美食,也歸於死。就是食天上甘露,也歸於磨滅。我等求聞正法,令得離苦。我等皈依佛,皈依法,皈依僧,求離各種束縛。(119-120頁)

57、爾時藥上菩薩與諸年少眾生,相互交流,各問姓名已。爾時藥上菩薩對諸年少眾生言,我名藥上,治眾生病,藥中最上。我今為汝等說,令離諸病,滅除一切世間病苦。世間貪為大病,瞋為大病,痴為大病。若能滅除貪瞋痴,眾生受苦皆能滅除。故貪瞋痴為三毒。(120頁)

58、諸年少眾生,聞此藥上菩薩所說妙法:貪瞋痴三毒是為大病。是流轉生死之根源。諸年少眾生已得聞慧。聞此淨法離諸惡業。離惡故,不入惡道即無有惡道之怖畏。(120-121頁)

59、諸年少眾生聞此妙法,得聞慧已,還得思慧。
  • ⑴、諸年少眾生分析病根所起之因。思慧之一是欲望所為。無量壽經云:「欲為眾惡」。一旦有欲,煩惱油燃升起。欲火燒身,不能自救。只有求如來甘露法水,救度煩惱之火。(121頁)


  • ⑵、諸年少眾生分析病根所起之因。思慧之二是痴心所起。貪瞋之毒,皆由痴心作祟。痴心為無名覆心,三毒所壓不可得勝,去來常擔不能遠離。不知死至,不生驚怖,不知解脫道。亦不知道示解脫道者。見父母死憂不生怖。種種煩惱,濁亂其心,受如是苦,痴心所起。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。(121-122頁)

A.洗浴要以香湯而沐。穿衣講究上服。吃食但求最好的味道。(122頁)

B.貪著色聲香味觸法。耳聽樂音,種種自娛。種種好色,樂欲觀之。一切好味,舌求貪食。細軟之觸,身欲著之。男女陰陽和合,痴心為樂。此身頑痴,何處有樂。(122頁)

C.生在世間,坐象車、馬車。當作惡業,不求解脫。自作教人,不知後報。此意是自作惡業,起到誘發他人之作用。故為教人,不知道果報是很可怕的。我等死彼生此,又將生此死彼,長論生死。喪亡悲哀憂愁苦惱皆悉見之。因痴心,不知道諸行皆空,不知道求寂滅法,不知道求離生死法。(122頁)

D.以貪覆心,不知道修善,不知道行於布施。不知道布施是福田,於福田中種福。(122頁)

E.於世間法相應,不棄不舍,多作有行。以五蘊之執,執之束縛。妄想連篇,散亂度日。不知道修習禪定。禪定是為寂靜。寂靜是為一心,求一心者是趨向解脫。不知道解脫者,不知道解脫之道,不知道發心,願求無上菩提。不知道行空,不知道財物亦空。若觀我空,不復受生。即不再輪回,得以解脫。(122頁)

F.眾生種種顛倒,晝夜六時,忘失佛法。不知道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不知道佛有大功德,法有大利益。僧是補佛處,因此續佛慧命。眾生以散亂之心,空耗時光,不知道以精進,舍惡行善,求無上道。(123頁)

60、諸年少眾生,已得聞慧,又得思慧。以如上思維已。對藥上菩薩言,仁者,為我們往至佛所。禮敬如來,如來能然大法炬,令眾得樂。如是之法,能成佛者。我等未聞。我們不見如來,猶未得度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。先成就此身種種相好,然後得度。(123-124頁)

61、爾時藥上菩薩告訴諸年少眾生。在我們上方可以觀見五百化佛。相好莊嚴。叫諸年少眾生速去禮敬如來。諸年少眾生回答,我們未見到如來。不知道走何路見如來,不知道聖詣何方,能禮敬如來。

62、藥上菩薩告訴諸年少眾生。如來是法性身,遍虛空,周法界。如須彌山,如大海水。三千世界微塵數十方菩薩欲求見如來相好之身,不能得見。十方菩薩欲見如來,但遙禮敬。

63、藥上菩薩又告訴諸年少眾生。如來是毫不利己,專門利人。如來不求香華,眾生之回報。如來以大因緣,令有緣眾生離生死,得解脫。如來是救世者,與魔王、魔眷屬是截然不同的。魔是為求利益故。

64、爾時世尊熙然微笑。從其面門放八萬四千光明,遍照三千大千世界,下至十八地獄,上至阿迦尼吒天。遇斯光者,一切眾生皆得安樂。光者照世界已,還至佛所,繞佛七匝,從佛頂入。(125頁)

65、藥上菩薩禮敬如來畢。受諸年少眾生之托,向如來請法。言:此三萬億年少眾生欲聽如來微妙深法,願為說之。(126頁)

66、佛告藥上菩薩。若聞如來甚深妙法者,當學習如來各種法藏。得具足一切功德。住於十地。能擊大法鼓。所謂擊大法鼓者,是如來大乘佛法,展開波瀾壯闊的菩薩大行。建大法幢者是學習如來無量法門。如來又云,此諸年少眾生今日已坐道場,證一切法,滿足一切善根。(126頁)

67、此諸年少眾生,坐此道場,擊大法鼓,展開菩薩大行,弘法利生。無量天人得聞已,悉得到益。地獄眾生得聞法已,背離惡道,眾善奉行。有九千億老眾生得須陀洹果。聞此法者,得離一切苦,具一切善法。

東方有五十億恆沙菩薩而來此。南方有六十億恆沙菩薩而來此。西方有八十億恆沙菩薩而來此。北方有八十億恆沙菩薩而來此。皆於佛前二面坐。彼諸菩薩為聽受諸年少眾生說法而來。為觀諸年少眾生受位而來。
又有惡魔及眷屬來此法會。他們是欲亂此法而來。

68、爾時,世尊說此僧伽吒法已,一切勇薩埵、藥上菩薩,一切老少眾生,一切天人,阿修羅,乾達婆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頂戴奉行。

史春南 釋正南 譯於2013年八月中旬




  內容來源 :   天祥阿比甲当嘎的博客  
   網站連結 : http://goo.gl/m2rWjW

   
唵 嘛呢叭咪吽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本論壇內容均來自各互聯網絡,文章與圖片的版權屬於原作者。所有的流通,見聞,隨喜者,功德悉迴向盡法界與圖文作者。
<  本論壇無商業廣告 僅作公益性分享, 若引用有涉及版權問題請使用頁尾'舉報'功能 回報版主下架, 感恩您! >